筆伐口誅
成語拼音
- bǐ fá kǒu zhū
筆伐口誅成語解釋
- 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典故出處
- 明·汪廷訥《三祝記·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壟上璠間識者羞。
成語典故
- 而吾輩不畏強禦,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清·憂患餘生《官場現形記序》
成語造句
- 面對那些爲非作歹的人,正義之士紛紛挺身而出,對其進行毫不留情地批判,真可謂筆伐口誅。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這個國家的朝堂之上存在着不同的勢力和派別,他們爲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
其中有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叫李明。他看到國家的種種亂象,心急如焚,常常直言進諫,希望能夠改變現狀。然而,他的舉動卻遭到了一些心懷叵測之人的嫉恨。
那些人開始在背後散佈各種謠言和詆譭李明的言論,試圖抹黑他的形象,讓他失去君主的信任。他們用盡各種手段,編造虛假的故事,說李明有不軌之心。
面對這些惡意的中傷,李明毫不退縮,依舊堅定地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他在朝堂上據理力爭,用事實和道理駁斥那些不實的謠言。
可是,那些惡意的攻擊者並沒有因此而罷休,反而變本加厲地對他進行攻擊。他們糾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勢力,不斷地在各種場合對李明進行批判和指責。
李明深知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但他依然沒有放棄。他用自己的文章和言辭,對那些惡意的行爲進行反擊。他的文章言辭犀利,如同一把把尖銳的劍,直刺那些心懷不軌之人的要害。
就這樣,在這個國家裏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筆伐口誅”之戰。李明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這場鬥爭中艱難地前行。
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中,他們常常用筆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觀點,批判社會的不公和黑暗。他們的文章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
而李明的堅持和努力最終也沒有白費。君主漸漸看清了那些人的真面目,意識到李明纔是真正爲國家和人民着想的人。君主開始重新審視李明的建議和觀點,並對那些惡意攻擊者進行了懲處。
經過這場風波,國家逐漸走上了正軌,而李明也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故事被人們傳頌着,成爲了一個激勵後人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典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惡意的攻擊和詆譭時,我們不能退縮,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進行堅決的反擊,用“筆伐口誅”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正義。
筆伐口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