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炭不同爐
成語拼音
-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冰炭不同爐成語解釋
- 比喻兩種對立的事物不能同處。
典故出處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爐。”
成語典故
- 你深思慮,因何難共處?豈不聞冰炭不同爐。★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
成語造句
- 兩人的性格和觀念差異極大,就如同冰炭不同爐,根本無法和諧共處。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兩個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一個叫李陽,一個叫王昊。李陽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勤奮和智慧,逐步在仕途上嶄露頭角。他爲人正直,心地善良,總是盡心盡力地爲百姓謀福祉,深受民衆的愛戴。而王昊則是一個富家子弟,依靠家族的勢力在朝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王昊生性貪婪,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常常不擇手段地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
這兩人的行事風格和價值觀可謂是天差地別。李陽對於王昊的所作所爲極爲不滿,多次在朝堂上直言進諫,試圖阻止王昊的惡行。但王昊卻對李陽的勸諫嗤之以鼻,認爲他是在故意找茬,妨礙自己獲取利益。
一次,國家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們生活困苦,急需朝廷的救濟。李陽提議開倉放糧,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然而,王昊卻堅決反對,他認爲這樣會損害自己家族的利益。兩人在朝堂上激烈爭論,互不相讓。
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李陽想盡辦法要揭露王昊的醜惡嘴臉,讓朝廷和百姓看清他的真面目;而王昊則處心積慮地想要陷害李陽,將他排擠出朝堂。
最終,在一場權力的爭鬥中,王昊利用自己的關係網,編造了一系列莫須有的罪名,強加給李陽。李陽雖然極力辯駁,但無奈王昊勢力龐大,他還是被革職查辦。百姓們得知後,紛紛爲李陽鳴不平,但卻也無能爲力。
李陽和王昊,就如同冰與炭一般,完全無法相容,他們處於不同的道德和價值層面,註定無法在同一個環境中共存。他們的故事也讓後人明白,正義與邪惡、善良與貪婪,就如同冰炭不同爐,永遠無法和諧共處。正如古人云:“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僞真。”在歷史的進程中,這樣的爭鬥和衝突屢見不鮮,而那些堅守正義和善良的人,終將被人們銘記和敬仰,而那些邪惡貪婪之人,也終將遭到歷史的唾棄。
冰炭不同爐-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