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接刃
成語拼音
- bīng bù jiē rèn
兵不接刃成語解釋
- 作戰時兵器沒接觸。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典故出處
- 《呂氏春秋·懷寵》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戰鬥中,我方精心佈局,戰術巧妙,使得敵人方寸大亂,最終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勝利,真正做到了兵不接刃。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動盪時期,有兩個國家長期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其中一個國家的國王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擴張領土,於是不斷對鄰國挑起事端。而鄰國雖然實力稍遜一籌,但也不甘示弱,積極備戰。
有一次,野心勃勃的國王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他率領着浩浩蕩蕩的軍隊向鄰國進發。鄰國得知消息後,全國上下一片緊張,但他們的將領卻十分沉着冷靜。他仔細分析了敵我形勢,認爲正面硬拼並非上策。
於是,將領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先派遣了一支小部隊在敵軍必經之路上設置了一些假象和陷阱,讓敵軍誤以爲前方有強大的兵力埋伏。同時,他又安排了一些善於僞裝的士兵扮成平民在敵軍周圍活動,傳播一些虛假的消息,擾亂敵軍的軍心。
當敵軍氣勢洶洶地到來時,看到眼前的種種跡象,開始心生疑慮。他們不敢貿然前進,擔心陷入陷阱。而此時,鄰國的軍隊悄悄地迂迴到了敵軍的後方。
在一個夜晚,鄰國軍隊突然發動襲擊。敵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完全陷入混亂之中。他們原本以爲會有一場激烈的戰鬥,沒想到還沒來得及兵戎相見,就已經被打得丟盔棄甲。
最終,這場戰爭以鄰國的勝利而告終,而整個過程中雙方几乎兵不接刃。鄰國憑藉着智慧和謀略,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殘酷的血戰,保護了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安全。這個故事也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讓人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智慧的力量往往比武力更爲強大。它也提醒着後人,戰爭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候巧妙的策略和謀劃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智慧和謀略去應對,往往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功,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
兵不接刃-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