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未血刃

成語拼音

bīng wèi xuě rèn

兵未血刃成語解釋

猶兵不血刃。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典故出處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與嚴武》高適是肅宗所任命的統帥,永王爲地方兵力所擊敗身死之後,高適兵未血刃而罷。”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這場戰鬥原本預計會十分艱難,沒想到最終竟兵未血刃地取得了勝利,實在令人驚喜。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在一個動盪的時期,有兩個國家相互對峙,分別是甲國和乙國。甲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一直妄圖擴張領土,對乙國虎視眈眈。乙國深知甲國的野心,全國上下瀰漫着緊張的氣氛。 乙國的國王和大臣們日夜商議對策,他們知道正面衝突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這時,一位智慧的大臣提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策略。他建議利用外交手段和智慧來化解這場危機,而不是輕易發動戰爭。 於是,乙國派出了最優秀的使者前往甲國。這位使者憑藉着他的口才和對局勢的深刻理解,在甲國的朝堂上侃侃而談。他向甲國的國王分析了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不僅會造成無數生命的消逝,還會讓兩國都陷入長期的困境,經濟倒退,民不聊生。 同時,使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方案,包括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甲國的國王在深思熟慮後,被使者的言辭所打動。他意識到戰爭並非唯一的解決途徑,和平發展也許能帶來更多的利益。 最終,甲國放棄了進攻乙國的計劃,兩國通過和平談判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就這樣,乙國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戰爭,沒有讓一滴血沾染兵刃,兵未血刃地維護了國家的和平與穩定。 正如歷史上許多明智的君主和國家所做的那樣,他們懂得權衡利弊,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和殺戮。《孫子兵法》中也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正是乙國在這次危機中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和策略。兵未血刃不僅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智慧和謀略的體現,它讓人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有時候用智慧和外交手段比用武力更加有效,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安寧。這個故事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在處理國際關係和衝突時的一個典範,提醒着人們要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輕易地選擇戰爭這條充滿血腥和破壞的道路。

兵未血刃-成語圖片

兵未血刃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