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鑿井
成語拼音
- dīng gōng záo jǐng
丁公鑿井成語解釋
- 比喻傳來傳去而失真。
典故出處
- 漢·王充《論衡·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非生於土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宋國人丁某在自家院子裏開鑿一口水井,由於他本人蔘與鑿井加上採用新的方法,從而節省一個勞動力,他事後對別人說:“吾穿井得一人”,別人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傳來傳去,都以爲他從井中挖出一人。
成語造句
- 以前的人總是以訛傳訛,就像丁公鑿井的故事那樣,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誤會,卻被傳得越來越離譜。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丁公的人。
丁公生活在一個村莊裏,這裏的村民們日常用水都需要去遠處的河邊挑水,十分辛苦。丁公看到大家如此勞累,便決定在村子裏挖一口井,以方便大家用水。
丁公說幹就幹,他找來工具,開始努力地挖掘。經過了許多天的辛勤勞作,終於成功地挖出了一口井。村民們看到有了這口井,都非常高興,紛紛前來打水,再也不用長途跋涉去河邊了。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丁公有事外出,當他回來後,聽到村子裏有人在傳言,說丁公挖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丁公十分驚訝,他明明只是挖了一口井,怎麼會有這樣荒謬的傳言呢?
原來,是有人在向別人講述丁公挖井這件事的時候,口誤將“挖井”說成了“挖人”。然後這個錯誤的信息就像滾雪球一樣,在人們之間不斷傳播、誇大,最後就變成了丁公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這樣荒誕無稽的說法。
這個故事後來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丁公鑿井”這個成語的由來。它告誡人們,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不能以訛傳訛,否則就會像丁公挖井的故事一樣,造成錯誤的理解和混亂。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因爲信息傳遞錯誤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例子。比如在古代戰爭中,一個錯誤的情報可能會導致軍隊的失敗;在政治決策中,不準確的信息可能會引發一系列不良的連鎖反應。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僞,不要輕易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同時,當我們自己傳遞信息時,更要謹慎負責,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丁公鑿井”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讓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更加有序和穩定。就如同《論語》中所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我們不能做那些隨意傳播沒有根據信息的人,而應該秉持着求真務實的態度,讓信息的傳遞更加準確可靠。
丁公鑿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