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齒於人

成語拼音

bù chǐ yú rén

不齒於人成語解釋

齒象牙齒一樣排列。不能列於人類。指被人看不起。

典故出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以爲士人不齒,放棄終身。”

成語典故

燕人馬植,本遼大族,仕至光祿卿,行污而內亂,不齒於人。★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宋紀·徽宗政和元年》

成語造句

他的種種惡行,最終讓他淪爲不齒於人的敗類,遭到了衆人的唾棄。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王五的人。王五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卻有着極大的野心和貪婪。 王五自幼便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整天與一些不良之輩混在一起。他常常爲了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欺騙鄰里,搶奪他人財物。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惡行越發肆無忌憚。 村裏的人們對王五的行爲深感厭惡和唾棄,紛紛對他避而遠之。然而,王五卻不以爲意,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村裏遭受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糧食收成大幅減少。許多村民都面臨着飢餓的威脅,大家齊心協力,相互扶持,共度難關。而王五卻在這個時候動起了歪心思,他趁着大家都忙於抗旱救災之時,偷偷潛入一些村民家中,偷走了他們僅存的一點糧食。 當村民們發現自己的糧食被盜後,立刻猜到是王五所爲。他們憤怒不已,對王五的行爲進行了嚴厲的指責。王五卻毫無悔意,甚至還對指責他的人惡語相向。 此事過後,王五的名聲徹底敗壞,他成爲了全村人不齒於人的對象。周圍的村莊也都聽聞了他的劣跡,對他鄙夷至極。 歷史上,像王五這樣不齒於人的例子並不少見。《論語·陽貨》中就曾記載:“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王五的行爲正是無義的體現,他的貪婪和自私讓他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以此爲鑑,時刻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不要爲了一時的利益而做出讓自己不齒於人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社會中立足。同時,我們也應該對那些不齒於人的行爲保持警惕,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不齒於人-成語圖片

不齒於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