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臣之心
成語拼音
- bù chén zhī xīn
不臣之心成語解釋
-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會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也指犯上作亂的野心。
典故出處
-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是時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託公義以答拒之。”《晉書·周處傳》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爲非。”
成語典故
- 後又結托朝貴,遂任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成語造句
- 他在朝堂上的種種舉動,讓衆人揣測其懷有不臣之心。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位權勢熏天的大臣名叫蘇嚴。蘇嚴自小聰慧過人,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華,一步步爬上了高位。
起初,蘇嚴的確是盡心盡力地輔佐着皇帝,爲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出謀劃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內心逐漸發生了變化。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倚重,讓他開始變得驕傲自大起來,他覺得自己的能力遠在皇帝之上,不應該屈居人下。
一次,皇帝決定進行一項重要的改革,蘇嚴卻暗中阻撓,試圖破壞這項改革,因爲他擔心改革成功後會削弱自己的勢力。他的種種行爲引起了其他一些忠臣的警覺,他們紛紛向皇帝進言,提醒皇帝要提防蘇嚴。
但皇帝念在蘇嚴往日的功勞上,並沒有對他採取嚴厲的措施。這讓蘇嚴更加肆無忌憚,他開始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排除異己,許多清正廉潔的官員都遭到了他的陷害。
蘇嚴的所作所爲引起了百姓的怨聲載道,國家也開始出現動盪。然而,他卻毫不悔改,甚至有了不臣之心。他暗中與一些心懷叵測的人勾結,密謀推翻皇帝,自己取而代之。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蘇嚴以爲時機已到,便發動了叛亂。但他低估了皇帝和忠臣們的力量,皇帝在得知他的陰謀後,迅速組織起了反擊。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蘇嚴的叛亂最終被平息,他也被繩之以法。
歷史上,不乏像蘇嚴這樣有着不臣之心的人。他們被權力和慾望矇蔽了雙眼,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和本分,最終走向了毀滅的道路。正如《左傳》中所說:“多行不義必自斃。”蘇嚴的結局也警示着後人,要始終保持忠誠和敬畏之心,切不可心生不軌之念,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不臣之心-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