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示弱

成語拼音

bù gān shì ruò

不甘示弱成語解釋

示顯示,表現。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別人差。表示要較量一下,比個高低。

典故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我的第一個師父》臺下有人罵起來。師父不甘示弱,也給他們一個回罵。”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對困難與挑戰,他從不退縮,總是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絲毫不甘示弱。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衛國和梁國。衛國雖然不大,但百姓們安居樂業,國家也較爲穩定。而梁國的國君卻有着強烈的野心,一心想要擴張領土,增強自己的勢力。 有一天,梁國國君決定對衛國發動一場戰爭。他召集了國內的大臣們,闡明瞭自己的想法。大臣們有的贊同,有的則表示擔憂,但最終國君還是執意要發動戰爭。 衛國得知梁國的意圖後,全國上下一片譁然。許多人都感到恐慌,擔心衛國無法抵禦梁國的進攻。然而,衛國的將軍卻毫不畏懼,他積極地組織士兵們進行訓練,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爭。 在戰爭開始後,梁國的軍隊憑藉着強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一開始佔據了上風。他們不斷地進攻衛國的城池,讓衛國的士兵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是,衛國的士兵們並沒有退縮,他們頑強地抵抗着梁國軍隊的攻擊。 隨着戰爭的持續,衛國將軍發現梁國軍隊也並非不可戰勝。他仔細觀察梁國軍隊的作戰方式,找到了他們的弱點。於是,他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戰略,開始對梁國軍隊進行反擊。 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衛國的士兵們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毫不示弱地與梁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逐漸扭轉了戰局。梁國軍隊在衛國的反擊下開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撤回國內。 這場戰爭讓衛國的名聲大噪,其他諸侯國也對衛國刮目相看。而梁國國君則因爲自己的魯莽行爲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衛國將軍的勇敢和智慧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不甘示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能輕易退縮和畏懼。即使對手看似強大,我們也要有不甘示弱的精神,勇敢地去迎接挑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戰勝困難。就像衛國的士兵們一樣,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取得最後的勝利。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我們要做一個有勇氣、有擔當的君子,而不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小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但只要我們保持不甘示弱的心態,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走向成功的彼岸。

不甘示弱-成語圖片

不甘示弱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