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伏燒埋

成語拼音

bù fú shāo mái

不伏燒埋成語解釋

伏屈服;燒埋燒埋銀錢,舊時官府向殺人犯追繳賠給死者家屬的埋葬費。比喻不伏罪或不聽勸解。

典故出處

元·康進之《地逵負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

成語典故

我又不敢當廳抵賴,恰待分說,又道咱家不伏燒埋。★《元曲選·爭報恩》二

成語造句

他這般胡攪蠻纏,完全不講道理,就像那種不伏燒埋的人,讓人頭疼不已。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李四的惡霸。他平日裏仗着自己有些力氣,又與官府中的一些小吏勾結,在鎮中爲非作歹,欺壓百姓。 這天,李四在街上閒逛,看到一個賣藝的老人正在表演雜耍,周圍圍了不少人觀看。李四心生歹意,走上前去,故意找茬說老人擋了他的路。老人自然知道李四的惡名,趕忙賠禮道歉。但李四卻不依不饒,非要老人拿出錢財來賠償他所謂的“損失”。老人哪裏有錢給他,苦苦哀求李四放過他。可李四根本不聽,對老人拳打腳踢,導致老人身受重傷。周圍的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李四作惡。 老人的家人得知此事後,悲憤交加,決定將李四告上衙門。然而,李四早已買通了官府中的人,衙門對老人的家人不理不睬,甚至還偏袒李四,說老人是自己摔倒受傷的。老人的家人氣憤不已,但又無可奈何。 不久後,老人因爲傷勢過重去世了。老人的家人對李四的仇恨愈發強烈,他們四處奔走,希望能爲老人討回公道。終於,他們的遭遇引起了一位正直官員的注意。這位官員不畏李四的權勢,決定徹查此事。 經過一番調查,官員掌握了李四作惡的證據,將他捉拿歸案。李四在公堂上依然囂張跋扈,不承認自己的罪行。但官員以確鑿的證據和公正的判決,讓李四無話可說。最終,李四被判處了重罪,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這個故事讓人們明白,天理昭彰,那些作惡多端、不伏燒埋的人,終究逃不過正義的制裁。正如《尚書·康誥》中所說:“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上天的威嚴是不可輕視的,百姓的意願是很明顯的,而那些作惡的小人最終是難以逃脫懲罰的。在任何時代,正義都不會缺席,那些妄圖逃避責任、爲非作歹的人,最終都將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我們應當秉持正義之心,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不伏燒埋-成語圖片

不伏燒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