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之法
成語拼音
- bù jí zhī fǎ
不及之法成語解釋
- 指不適用的法規。
典故出處
- 《莊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成語典故
- 某些不合理的特殊待遇,是應當取消的不及之法。
成語造句
- 想要一步登天達成目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那些看似捷徑的辦法很多時候其實是不及之法。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安國。安國的國王一心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於是他廣納賢才,制定了許多政策和法規。
在衆多大臣中,有一位名叫李智的謀士。李智聰明睿智,但有時也會過於自負。一次,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提升國家的農業產量,李智提出了一個看似完美的方案。他建議實行一種新的土地分配製度,聲稱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國王覺得這個方案有一定的道理,便決定採納。
然而,當這個新制度開始實施後,卻出現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李智在制定方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導致一些農民失去了原本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困境。而那些獲得更多土地的農民,也因爲壓力過大而不堪重負。
這個時候,另一位大臣張華站了出來。他指出李智的方案存在嚴重的缺陷,是一種“不及之法”。張華引用歷史上的事例,說明好的政策應該是基於對實際情況的深入瞭解和全面考慮,而不是僅僅憑藉一時的想象和衝動。他建議國王立即停止這個新制度,並對受影響的農民進行補償。
國王聽了張華的話,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自己的決策過於草率,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和評估。於是,國王決定聽從張華的建議,糾正了這個錯誤的政策。
經過這次事件,國王更加重視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不再輕易採納那些看似完美卻缺乏實際可行性的方案。他明白,治理國家需要謹慎行事,不能盲目追求所謂的“創新”而忽視了實際效果。而李智也從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訓,變得更加謙遜和務實。
從此以後,安國在國王和大臣們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政策法規,國家逐漸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避免制定那些不切實際、無法實現的“不及之法”,要腳踏實地,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計劃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不及之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