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不怍

成語拼音

bù kuì bù zuò

不愧不怍成語解釋

愧、怍慚愧。形容光明正大,問心無愧。

典故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成語典故

說起那誤會,方羅蘭自信不愧不怍。★《動搖》

成語造句

他做人光明磊落,行事坦蕩,在面對衆人的質疑時,依然能保持冷靜,那種風範不愧不怍。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明的書生。他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但卻自幼聰慧好學,心懷遠大的志向。 李明一心向學,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賦,在學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爲人正直善良,對待他人真誠而熱情。 有一次,李明所在的村子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生活陷入了困境。一些富戶趁機囤積糧食,高價售賣,讓村民們苦不堪言。李明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十分不忍。他決定站出來,勸說那些富戶能夠平價出售糧食,幫助村民們度過難關。 然而,這一舉動卻遭到了一些富戶的怨恨和刁難。他們開始在背後詆譭李明,說他多管閒事,甚至試圖對他進行報復。但李明毫不畏懼,依然堅定地爲村民們爭取利益。 面對種種壓力和困難,李明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沒有絲毫的動搖和退縮。他堅信自己的行爲是正確的,是爲了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 最終,在李明的努力下,一些富戶被他的真誠和堅持所打動,同意平價出售糧食,村民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李明也因爲他的勇敢和善良贏得了村民們的尊敬和愛戴。 多年後,李明通過科舉考試,成爲了一名官員。在官場上,他依然保持着那份正直和善良,不阿諛奉承,不貪污受賄,一心爲百姓謀福祉。 在一次處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時,李明面臨着來自各方的壓力和誘惑。有人試圖賄賂他,讓他偏袒一方;也有人威脅他,讓他放棄公正的裁決。但李明始終堅守着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底線,不爲所動。他仔細調查案件的真相,依據事實和法律做出了公正的判決。 李明的一生,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挑戰,他都能夠做到問心無愧,不感到慚愧和不安。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正直和善良,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樣。他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人們紛紛稱讚他不愧不怍,是一個值得敬仰的人。 正如古人所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李明以其坦蕩的胸懷和堅定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成爲了一個令人欽佩的人物。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保持內心的正直和善良,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堅定和從容,才能真正做到不愧不怍。

不愧不怍-成語圖片

不愧不怍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