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不作
成語拼音
- bù kuì bù zuò
不愧不作成語解釋
- 愧、怍慚愧。光明正大,問心無愧。
典故出處
- 《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做人就應該坦坦蕩蕩,行事光明磊落,如此才能不愧不作,俯仰無愧。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晏嬰的人,他以其智慧和品德備受尊敬。
晏嬰身材矮小,但他的才華和勇氣卻遠超常人。當時,齊國的朝政較爲複雜,一些大臣爲了個人利益勾心鬥角。然而,晏嬰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底線,一心爲了國家和百姓。
有一次,鄰國的使者來訪,齊王爲了顯示齊國的威嚴,特意安排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宴會上,齊王故意讓晏嬰去接待使者,想借此機會讓使者看到齊國大臣的威風。晏嬰不卑不亢地接待了使者,他的言行舉止得體大方,既沒有過分謙卑,也沒有傲慢無禮。使者對晏嬰的表現十分讚賞,對齊王說:“貴國的這位大臣,真可謂是不亢不卑,令人敬佩。”
在處理政務上,晏嬰也是兢兢業業,毫不懈怠。他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積極爲百姓謀福祉。面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和法規,他敢於直言進諫,不怕得罪齊王和其他權貴。
齊國曾經面臨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生活困苦。晏嬰向齊王建議開倉放糧,救助災民。但有些大臣卻擔心這樣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紛紛反對。晏嬰據理力爭,引用歷史上的事例,說明救助百姓的重要性。最終,齊王採納了晏嬰的建議,緩解了百姓的困境。
晏嬰的一生,始終保持着不愧不作的品質。他不做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也不因爲外界的壓力和誘惑而改變自己的立場。他的行爲和品德成爲了齊國百姓的楷模,也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晏嬰以其坦蕩的胸懷和無愧的行爲,展現了君子的風範。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不愧不作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和機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人。
不愧不作-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