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教誨
成語拼音
- bù xiè jiào huì
不屑教誨成語解釋
- 認爲不值得教訓。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雖受過多年的感化教育,他仍然不改偷竊的惡習,這樣的人已是讓人不屑教誨的了。
成語造句
- 對於那些屢教不改的人,他已經感到十分無奈,最終決定不再對其不屑教誨。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孔丘,他自幼聰慧好學,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孔丘開始遊歷各國,尋求真理和智慧。在這過程中,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
有一次,孔丘來到了一個小國,那裏有一位自命不凡的學者。這位學者聽聞孔丘的名聲,心中頗爲不服,認爲孔丘不過是浪得虛名。當孔丘前來拜訪他並與他探討學問時,他表現出極爲傲慢的態度,對孔丘所說的話不屑一顧,甚至多次打斷孔丘的發言,還對孔丘的觀點進行無端的指責和嘲笑。
孔丘並未因此而生氣,他依然保持着謙遜和禮貌,耐心地與這位學者交流。然而,這位學者卻始終不願認真傾聽孔丘的見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偏見和傲慢之中。
周圍的人都對這位學者的行爲感到不恥,紛紛勸說他應該放下架子,虛心接受孔丘的教誨。但他卻依然我行我素,堅持對孔丘不屑教誨。
最終,孔丘無奈地離開了這個地方。他深知,對於這樣一個固執己見、不願意接受他人觀點的人,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而那位學者,由於他的傲慢和偏見,錯失了從孔丘那裏獲得寶貴知識和智慧的機會。
這件事也讓人們明白,不屑教誨的人往往會被困在自己的狹隘世界裏,無法進步和成長。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他人的教導和建議,才能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能力。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應該以謙遜的態度去面對他人,從別人的身上汲取有益的東西,而不是像那位學者一樣,對他人的教誨不屑一顧,最終只能固步自封。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人物,由於驕傲自滿、不屑教誨,最終走向了衰落。而那些能夠虛心學習、不斷進取的人,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們應當以史爲鑑,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謙遜,不要成爲那個不屑教誨的人。
不屑教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