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讚一詞

成語拼音

bù zàn yī cí

不讚一詞成語解釋

一句話也不說。

典故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成語典故

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不讚一詞,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了。★魯迅《吶喊·頭髮的故事》

成語造句

對於他的這個方案,大家議論紛紛,而我卻不讚一詞,因爲在我看來,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文學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名叫李先生。李先生學識淵博,對於各種經典著作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有一次,李先生受邀參加了一場盛大的文學研討會。會上,衆多文人墨客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爭論聲此起彼伏。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學者,他激情澎湃地闡述着自己對於一部經典作品的獨特解讀,旁徵博引,口若懸河,贏得了在場許多人的掌聲和喝彩。 然而,李先生在整個過程中卻始終靜靜地坐在那裏,一言不發,表情平靜而專注。其他人都以爲李先生可能不認同這位年輕學者的觀點,或者是對他的論述不屑一顧。但實際上,李先生心中另有想法。 他認爲這位年輕學者的觀點雖然新穎獨特,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偏頗和不足之處。然而,他並沒有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選擇靜靜地傾聽和思考。他深知在這種場合下,貿然打斷別人的發言或者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論和衝突。 研討會結束後,有人好奇地問李先生爲什麼在會上不發表任何言論。李先生微微一笑,說道:“我並非沒有看法,只是在那樣的場合,我更願意傾聽和思考,而不是輕易地發表意見。有時候,不讚一詞,也是一種智慧和尊重。” 李先生的這種態度,讓人們對他更加敬佩。他的行爲也讓人們明白了,在面對他人的觀點和言論時,不急於否定或讚揚,而是保持冷靜和客觀的態度,用心去傾聽和理解,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和修養。 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李先生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他不讚一詞的背後,是對知識的敬畏,對他人的尊重,以及對真理的執着追求。這種沉穩和內斂的品質,也爲他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讚譽。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言論。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傾聽他人的聲音。然而,真正的智慧往往在於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想法。不讚一詞,並非是沒有意見,而是一種更高明的處世哲學,它能夠讓我們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更好地與人相處,共同追求真理和進步。

不讚一詞-成語圖片

不讚一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