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褒貶

成語拼音

bù zhì bāo biǎn

不置褒貶成語解釋

置安放,這裏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讚,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典故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一‘活’字而去。”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對於這件事,大家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人極力支持,有人強烈反對,而他卻不置褒貶,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想法。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明的官員。他身處複雜的官場之中,爲人十分謹慎。 當時的朝廷局勢變幻莫測,不同的勢力和派別相互爭鬥。李明對於許多人和事都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態度,那就是不置褒貶。 有一次,朝廷中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一方主張推行一項新的政策,認爲這會帶來諸多好處;而另一方則堅決反對,認爲此舉存在諸多弊端。衆多官員紛紛表態,有的大力支持,有的極力反對,而李明卻始終保持沉默,不發表任何明確的意見。 他的這種態度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質疑。有人問他爲何不表明立場,李明只是微微一笑,回答道:“局勢尚未明朗,我不宜過早下結論。” 其實,李明並非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他深知官場的險惡。過早地表明鮮明的態度,很可能會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之中。他想起歷史上曾有許多官員因爲輕易地褒貶他人或某事,而遭到報復或陷入困境。 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曾記載過類似的事例。那些過於直率地表達觀點的人,往往成爲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李明希望能夠避免這樣的命運,所以選擇了不置褒貶的處世方式。 隨着時間的推移,那場爭論有了結果。事實證明,雙方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而當初那些過早表態的官員們,有的因爲支持了錯誤的一方而受到責罰,有的則因爲與反對者結怨而遭到排擠。而李明因爲沒有明確表態,得以置身事外,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然而,這種不置褒貶的態度也並非總是有利。有時候,他的上級會覺得他缺乏主見,不夠果斷。但李明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他認爲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一定的中立和謹慎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李明的做法沒有讓他獲得特別突出的成就,但也讓他在官場中平穩地度過了許多年。他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一個例子,提醒着後人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謹慎對待,不要輕易地作出褒貶,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置褒貶,看似是一種逃避或者消極的態度,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它卻也能成爲一種保護自己的智慧策略。就如同李明一般,在波譎雲詭的官場中尋得了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置褒貶-成語圖片

不置褒貶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