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及葑菲
成語拼音
- cǎi jí fēng fēi
采及葑菲成語解釋
- 別人徵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
典故出處
- 《詩經·國風·邶風》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成語典故
- 弟見世兄浪滾風飄,又怕徒惹絮聒,今既采及葑菲,敢不敬獻芻蕘。★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
成語造句
- 在選拔人才時,我們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不能錯過任何一個有潛力的人,哪怕其出身平凡,也要做到采及葑菲。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鄭國的鄭莊公是一位很有作爲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鄭國日益強盛。
鄭莊公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祭仲。祭仲足智多謀,爲鄭國的發展立下了不少功勞。有一次,鄭莊公想要立自己喜愛的兒子突爲太子,但又擔心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於是,他找來祭仲商量此事。
祭仲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便認真地對鄭莊公說:“主公,立太子之事不可草率。自古以來,都是立嫡長子爲太子,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和傳承。如果隨意改變,可能會引發內亂。”鄭莊公聽了,心中有些不悅,但還是繼續詢問祭仲的看法。
祭仲接着說:“況且,其他公子也都有自己的勢力和支持者,我們不能輕易忽視他們的存在。如果主公一定要立突爲太子,恐怕會引起諸多紛爭。”鄭莊公沉思片刻後,還是決定要立突。
祭仲雖然心中有所顧慮,但也只能遵從鄭莊公的決定。然而,事情的發展正如祭仲所擔心的那樣,鄭國陷入了混亂之中。公子突和其他公子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國家陷入了動盪不安。
在這個過程中,祭仲也面臨着艱難的抉擇。他一方面要忠於鄭莊公,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國家的利益和穩定。最終,祭仲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努力維持着鄭國的局面。
後來,鄭國逐漸恢復了平靜,但祭仲也意識到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並不完美。他反思自己當初沒有堅決反對鄭莊公的決定,導致了國家的動盪。他感慨地說:“我當初就應該像采及葑菲一樣,不論其是否有用,都要全面考慮,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影響。”
從那以後,“采及葑菲”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長,也表示對人對事不論其地位高低、才能大小,都應平等看待,不可偏見。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面對重大決策時,要全面、客觀地考慮問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好處,而忽視了可能帶來的後果。要像祭仲一樣,善於反思自己的行爲,從中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和智慧水平。
采及葑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