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而不和

成語拼音

chàng ér bù hè

倡而不和成語解釋

倡同唱”⊥響應。領唱無人應和。形容有人領導,但無人響應的冷清局面。

典故出處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提出了一個看似不錯的想法,在團隊中卻倡而不和,最終沒能得以實施。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鄭國。鄭國有一位很有才華的大臣,名叫子產。 子產一心想要讓鄭國變得強大起來,他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能改善國家的狀況。然而,他的這些舉措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和質疑。 在子產推行改革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只是在一旁倡導,說着支持的話,但當真正需要他們付諸行動,配合改革時,他們卻並不積極響應,甚至暗中牴觸。這就像是一羣人在旁邊喊口號,卻不真正參與進來,這正是“倡而不和”的體現。 子產看到這種情況,感到非常苦惱和無奈。他深知改革的道路充滿艱辛,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不斷地努力,試圖說服那些只倡導而不配合的人,讓他們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引用了歷史上一些成功改革的例子,向人們講述只有齊心協力,才能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他說:“昔日晉文公稱霸諸侯,不也是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努力才實現的嗎?如果當時的晉國臣民也是這般倡而不和,又怎能成就一番霸業呢?” 然而,那些人依然不爲所動,他們繼續表面上支持,暗地裏卻阻礙着改革的推進。子產明白,要想真正實現改革的目標,必須要克服這些人的阻力。 於是,他更加堅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計劃,不畏艱難險阻。他不斷地完善政策,加強與民衆的溝通和交流,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改革。 經過子產的不懈努力,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好轉。國家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子產始終沒有放棄,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鄭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加強大。 而那些一開始倡而不和的人,看到改革帶來的成果後,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開始真正地支持和參與到改革中來。鄭國在子產的帶領下,逐漸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做任何事情時,光有口頭的倡導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和配合。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目標。而那些只說不做的人,最終只會阻礙事情的發展。我們應當以史爲鑑,避免出現“倡而不和”的情況,真正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努力奮鬥。

倡而不和-成語圖片

倡而不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