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鼓奪旗
成語拼音
- chě gǔ duó qí
扯鼓奪旗成語解釋
- 形容作戰勇敢。
典故出處
-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
成語典故
- 扯鼓奪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飛。★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
成語造句
-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他勇往直前,展現出了非凡的鬥志,絲毫不遜色於那些扯鼓奪旗的勇士。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一位名叫楊猛的年輕將領。他自幼習武,有着過人的勇氣和智慧。
當時,國家正面臨着外敵的入侵,戰火紛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楊猛毅然投身軍旅,決心爲國家和人民而戰。
在一次激烈的戰役中,敵我雙方僵持不下,局面十分焦灼。楊猛所在的軍隊漸漸處於劣勢,士氣也有所低落。但楊猛毫不畏懼,他挺身而出,帶領着一小隊士兵衝向敵軍陣營。
他們如同一股旋風,在敵軍中左衝右突,楊猛更是奮勇當先,揮舞着手中的長槍,如入無人之境。敵軍被他們的勇猛所震懾,陣腳開始混亂。
就在這時,敵軍中一面象徵着指揮和威嚴的大旗在風中飄揚。楊猛一眼就看到了這面大旗,他心中涌起一個念頭:只要奪得這面大旗,就能極大地打擊敵軍的士氣,爲己方贏得戰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朝着大旗的方向衝去。
敵軍見狀,紛紛涌上來阻攔,但楊猛憑藉着高超的武藝和無畏的勇氣,將擋在面前的敵人一一擊敗。他一路廝殺,終於接近了那面大旗。
就在他伸手要去扯下大旗的時候,敵軍的一名猛將衝了過來,試圖保護大旗。兩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楊猛使出渾身解數,與對方激戰數十回合。最終,他抓住一個機會,使出一招絕技,將那名猛將擊敗,成功地扯下了大旗。
楊猛高舉着大旗,大聲呼喊,己方士兵見狀,士氣大振,紛紛奮勇殺敵。敵軍見大勢已去,開始潰敗。這場戰役,因爲楊猛的扯鼓奪旗之舉,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此後,楊猛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國家,他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事蹟也被後人傳頌不衰,“扯鼓奪旗”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用來形容那些在戰鬥或競爭中勇猛無畏、敢於奪取關鍵目標的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楊猛這樣的英雄豪傑不斷涌現,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爲國家和民族書寫了壯麗的篇章,他們的精神也激勵着後人不斷前進,爲了理想和信念而努力拼搏。
扯鼓奪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