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類至盡

成語拼音

chōng lèi zhì jìn

充類至盡成語解釋

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極精密處。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論。

典故出處

《孟子·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分析問題時,常常把各種可能性都考慮到,幾乎達到了充類至盡的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思維的縝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衛。衛國有一位非常聰明且善於辯論的學者,名叫公孫龍。 有一次,公孫龍提出了一個觀點,引起了衆多學者的爭議。他認爲白馬並不是馬,他用各種巧妙的邏輯和言辭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許多人紛紛前來與他辯論,但都難以說服他改變主意。 其中有一位名叫孔穿的學者,他對公孫龍的這個觀點十分不以爲然。孔穿決定要與公孫龍進行一場深入的辯論,試圖讓他認識到自己觀點的錯誤。 在辯論中,公孫龍充分發揮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不斷地闡述自己關於白馬非馬的理論,將各種概念進行細緻的區分和演繹。孔穿也毫不示弱,引經據典,試圖從常理和實際的角度來反駁公孫龍。 然而,公孫龍卻像是鑽進了一個牛角尖,無論孔穿如何據理力爭,他都堅持自己的觀點,甚至將一些概念和邏輯發揮到了極致,可謂是充類至盡。他不斷地從各種細微之處尋找論據,試圖證明白馬和馬有着本質的區別。 這場辯論持續了很久,最終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但公孫龍這種將某個觀點或概念發揮到極致,甚至有些極端的做法,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有時候,人們會過於執着於某個特定的觀點或立場,不斷地挖掘和延伸,試圖爲自己的觀點找到最有力的支持。然而,這種充類至盡的做法也可能會導致忽視其他重要的方面,走入片面和狹隘的境地。 我們在思考和探討問題時,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全面的視角,不能僅僅爲了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顧一切地去充類至盡。要學會在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之間尋找平衡和共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 就如同這場關於白馬非馬的辯論,雖然公孫龍的辯論技巧令人讚歎,但他過於執着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應當從這樣的故事中汲取教訓,避免在追求某個觀點或目標時走向極端,而是要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挑戰。

充類至盡-成語圖片

充類至盡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