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聞

成語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充耳不聞成語解釋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典故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成語典故

這裏袁伯珍只裝作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成語造句

對於他人善意的提醒,他卻全然不顧,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這位國王初登王位時,心懷壯志,想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讓國家繁榮昌盛。 起初,國王積極聽取大臣們的各種建議,認真處理國家事務。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開始阿諛奉承,只說國王愛聽的話,對於那些真正重要但可能會讓國王不悅的問題則避而不談。 漸漸地,國王習慣了這種被讚美和迎合的氛圍,開始對一些不同的聲音和真實的情況充耳不聞。有一次,一位忠誠的老臣看到國家的一些政策出現了弊端,便鼓起勇氣向國王進諫,誠懇地指出問題所在,並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可是國王卻因爲已經習慣了只聽好話,對於老臣的直言不諱感到十分不悅,他根本沒有認真思考老臣的話,便不耐煩地揮揮手,讓老臣退下。 就這樣,國王錯過了一次又一次修正錯誤的機會。國家的問題日益嚴重,百姓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怨聲載道。而那些仍然圍繞在國王身邊阿諛奉承的大臣們,爲了自己的利益,繼續對國王隱瞞真實的情況。 終於,國家陷入了困境,外敵入侵,內部動盪不安。這時,國王才如夢初醒,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對那些忠言和真實的聲音充耳不聞是多麼愚蠢的行爲。他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因爲善於納諫而成就大業的君主,後悔不已。 可是,此時的後悔已經有些太遲了。儘管國王開始努力地想要挽回局面,但國家已經遭受了巨大的創傷。最終,這個曾經輝煌的國度在困境中艱難掙扎,而國王也爲自己的充耳不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在面對各種聲音時,不能只選擇自己喜歡聽的,而對那些重要的真話和建議充耳不聞,否則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謙遜的態度,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讓國家和個人不斷髮展進步。

充耳不聞-成語圖片

充耳不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