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言義正

成語拼音

cí yán yì zhèng

詞言義正成語解釋

詞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典故出處

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場激烈的辯論中,他的觀點清晰明瞭,闡述理由時態度誠懇,讓人感受到了他那種詞言義正的力量。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書生。他飽讀詩書,心懷正義,立志要爲百姓謀福祉。 有一年,小鎮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陷入了困境。而當地的一些官員卻趁機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李明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十分憤慨。 他決定挺身而出,爲百姓們發聲。他收集了官員們貪污腐敗的證據,然後前往官府,當面指責那些官員的所作所爲。他站在大堂之上,言辭犀利,條理清晰,將官員們的惡行一一揭露。 “大人,你們身爲百姓的父母官,本應心繫百姓,爲他們排憂解難。然而如今,你們卻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百姓的死活,這豈是爲官之道?”李明義正言辭地說道。 官員們聽了李明的話,又羞又惱,但面對確鑿的證據,他們也無法反駁。最終,在李明的努力下,這些官員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百姓們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李明的行爲得到了百姓們的尊敬和讚揚,大家都稱他爲“義士”。他的事蹟也傳遍了周邊的地區,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 後來,鄰鎮發生了一起冤案,一位無辜的百姓被冤枉入獄。李明得知後,毫不猶豫地前往鄰鎮,爲那位百姓伸冤。他四處奔走,查找證據,終於找到了能夠證明那百姓清白的關鍵線索。 在公堂上,李明再次展現出了他詞言義正的一面。他據理力爭,以事實和證據爲依據,爲那百姓洗清了冤屈。 李明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和勇敢。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正義,敢於挺身而出,就能夠爲社會帶來正能量,爲百姓帶來希望。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明這樣詞言義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們用自己的言行,維護着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成爲了人們敬仰的榜樣。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詞言義正的人,就是真正的大丈夫,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着我們,讓我們在面對不公和邪惡時,能夠勇敢地站出來,爲真理和正義而戰。

詞言義正-成語圖片

詞言義正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