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不達義
成語拼音
- cí bù dá yì
辭不達義成語解釋
- 指說話寫文章不能確切地表達意思。
典故出處
- 語出《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
成語典故
- 語言糊塗曰辭不達義。★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十二
成語造句
- 他平時說話總是邏輯混亂,常常讓人覺得辭不達義,難以理解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叫李明。李明從小就很聰明,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話總是辭不達義。
李明非常喜歡讀書,他對各種知識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常常埋頭於書卷之中。然而,當他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時,卻總是無法準確地用言語傳達出來。
有一次,李明參加了一個文人聚會。在聚會上,大家都在高談闊論,討論着各種文學和哲學的話題。李明心中也有許多深刻的見解,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給大家。當他站起來發言時,卻結結巴巴,語無倫次,說了半天也沒能讓別人明白他的意思。衆人都面露疑惑之色,對他的話感到莫名其妙。
還有一次,李明遇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他非常崇敬這位學者,於是鼓起勇氣上前請教。可是當他開口說話時,卻又變得詞不達意,把自己原本清晰的思路說得混亂不堪。學者雖然耐心地聽着,但最終還是沒能理解李明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
李明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這個問題,他開始努力地想要改變。他閱讀了更多的書籍,學習如何更好地組織語言和表達自己。他還經常練習說話,試圖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晰準確。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的努力逐漸有了成效。他說話不再像以前那樣辭不達義,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後來,李明參加了一場重要的學術辯論。在辯論中,他憑藉着自己日益進步的表達能力和深厚的知識儲備,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讚賞。
李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一個人有着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如果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那麼這些知識和見解也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讓自己的言語能夠更好地傳達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正如古人所說:“言爲心聲”,只有當我們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時,才能讓別人更好地理解我們。而李明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擺脫了辭不達義的困境,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辭不達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