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步不讓

成語拼音

cùn bù bù ràng

寸步不讓成語解釋

連寸步也不讓給別人。形容絲毫不肯讓步、妥協。

典故出處

清·梁啓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蓋西國政治之基礎,在於民權,而民權之鞏固由於國民競爭權利寸步不肯稍讓,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涉及原則的問題上,他向來立場堅定,面對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寸步不讓。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陳國和蔡國。這兩個國家時常因爲邊界問題產生摩擦,雙方都互不相讓。 陳國的國君是一位性格強硬的人,他對於蔡國的一些舉動極爲不滿,認爲蔡國侵犯了陳國的領土。而蔡國的君主同樣不甘示弱,堅決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 有一次,雙方的軍隊在邊界相遇,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陳國的將領要求蔡國軍隊立刻退出他們認爲屬於陳國的地盤,而蔡國的將領則聲稱那是蔡國的固有領土,雙方僵持不下。 隨着時間的推移,局勢越發緊張,小規模的衝突時有發生。陳國國君得知情況後,立刻增派了更多的兵力前往邊界,並且下達了死命令,要求將士們在領土問題上寸步不讓。蔡國方面也做出了同樣的反應,他們也加強了兵力部署,堅決不退縮半步。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一位智慧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向陳國國君進諫道:“陛下,戰爭只會帶來更多的傷亡和損失,我們不能一味地強硬對抗。《孫子兵法》中曾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爭端呢?”陳國國君聽後,陷入了沉思。 與此同時,蔡國也有大臣提出了類似的建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雙方最終決定坐下來進行談判。在談判桌上,雙方都放下了之前的強硬態度,開始理性地探討邊界問題。 經過艱苦的談判和協商,雙方終於達成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成功地避免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矛盾和爭端時,一味地寸步不讓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有時候,適當的妥協和協商反而能夠帶來更好的結果。就像《論語》中所說:“禮之用,和爲貴。”通過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分歧和矛盾,我們應該學會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靈活地處理問題,避免因爲過度強硬而導致不必要的衝突和損失。

寸步不讓-成語圖片

寸步不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