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所問
成語拼音
- dá fēi suǒ wèn
答非所問成語解釋
- 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內容。
典故出處
- 葉聖陶《隔膜》按照着次序一問一答,沒有答非所問的弊病,就算情意格外濃厚。”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回答問題時總是思維混亂,導致所說的內容常常與問題毫無關聯,簡直就是答非所問。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李四的人。李四這個人頭腦比較簡單,經常理解錯別人的意思。
有一天,李四的鄰居張三來找他,說:“李四啊,我家的鋤頭壞了,你知道哪裏可以修好嗎?”李四卻回答道:“我早上吃了兩個包子。”張三聽後一臉茫然,這完全是答非所問啊,他說的和鋤頭毫無關係。
又有一次,村裏的長輩問李四:“今年莊稼的收成怎麼樣啊?”李四卻笑嘻嘻地說:“我昨天看到一隻很漂亮的蝴蝶。”長輩們無奈地搖搖頭,對他的這種回答很是無語。
李四在鎮上的店鋪做事,有一天,老闆問他:“昨天的賬目算清楚了嗎?”李四卻回答:“我覺得今天的天氣不錯。”老闆聽後十分生氣,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說他總是這樣答非所問,做事怎麼能讓人放心呢。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四答非所問的事情在鎮上傳開了,大家都覺得他很奇怪。甚至有一些小孩子還會拿他打趣,每當李四說錯話時,孩子們就會哈哈大笑。
然而,李四自己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他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他因爲答非所問而闖下了大禍。
那是一次重要的交易,對方詢問李四貨物的具體數量和質量,李四卻完全說不到點子上,答非所問地說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結果這次交易失敗了,給老闆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老闆忍無可忍,決定辭退李四。
李四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多嚴重,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因爲說話不當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例子,比如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因爲過於聰明卻不懂得收斂,說話有時也不恰當,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李四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決心要改變自己。
從那以後,李四開始努力學習,認真傾聽別人的問題,思考後再回答。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於慢慢改掉了答非所問的毛病,大家也對他的改變感到十分驚訝和欣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人交流時一定要認真傾聽,理解對方的意思後再做出恰當的回答,不能像李四以前那樣總是答非所問,否則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我們也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爲,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答非所問-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