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打出手
成語拼音
- dà dǎ chū shǒu
大打出手成語解釋
- 打出手戲曲中的一種武打技術,一齣劇中的主要人物與多個對手相打,形成種種武打場面。比喻逞兇打人或毆鬥。
典故出處
- 郭沫若《南京印象》這兒在三天前正是大打出手的地方,而今天卻是太平無事了。”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們因爲一點小事就鬧得不可開交,最後竟然大打出手。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相鄰的村莊,分別叫做東村和西村。東村有一個年輕人叫李明,他身強力壯,但脾氣火爆;西村有個青年叫張華,也是個急性子。
一天,東村和西村因爲爭奪一處水源而產生了矛盾。李明和張華作爲各自村莊的代表,被推到了衝突的最前線。一開始,雙方只是言語上的爭吵,但隨着情緒的激化,兩人漸漸失去了理智。
李明瞪着張華,大聲喊道:“這水源明明就是我們東村先發現的!”張華也不甘示弱,回擊道:“胡說,這水源一直就是我們西村在用!”說着說着,兩人越靠越近,最後竟然扭打在了一起。他們的舉動如同點燃了火藥桶,東村和西村的村民們也紛紛加入了戰鬥,場面一度混亂不堪。
就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時,一位路過的智者看到了這一幕。他連忙上前大聲呼喊,試圖制止這場爭鬥。智者說道:“你們這樣大打出手,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只會讓兩村的關係更加惡化,大家都得不償失啊!”然而,此時的衆人根本聽不進去他的話。
智者見勸說無果,便心生一計。他跑到附近的山上,點燃了一堆煙火。巨大的濃煙引起了附近官府的注意,很快,一隊官兵來到了現場。看到官兵到來,村民們這才停下了手中的動作,場面逐漸安靜了下來。
官兵的首領嚴厲地訓斥道:“你們在此大打出手,成何體統!水源的問題應該通過和平協商來解決,而不是用暴力!”這時,李明和張華以及村民們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紛紛低下了頭。
在官兵的調解下,東村和西村決定共同協商水源的分配問題。經過一番討論,最終達成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從此,兩個村莊不再因爲水源而爭鬥,而是和睦相處。
這件事情讓李明和張華深刻地認識到,衝動和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麻煩。他們明白了,只有通過理性和和平的方式,才能真正地解決矛盾,實現共贏。
而“大打出手”這個成語,也從此成爲了人們用來形容激烈爭鬥、暴力衝突的常用詞彙。它提醒着我們,在面對分歧和矛盾時,要保持冷靜,避免衝動行事,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就如同這場水源之爭,如果不是智者和官兵的及時制止,不知道會發展成多麼嚴重的局面。我們應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用智慧和理性去化解矛盾,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
大打出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