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驚受恐
成語拼音
- dān jīng shòu kǒng
擔驚受恐成語解釋
-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典故出處
-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爲兵戈擔驚受恐。”
成語典故
- 早知道這般的擔驚受恐,我可也圖甚麼衣紫拖朱。★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
成語造句
- 他自從經歷了那次意外之後,每每聽到類似的聲響,都會想起當時可怕的場景,內心不由自主地擔驚受恐。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四的普通百姓。他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國家時常遭受外敵的侵擾,社會也並不太平。
李四的家位於邊境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這裏經常會有敵軍來襲的消息傳來,讓人們整日提心吊膽。有一天,敵軍又一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戰火迅速蔓延到了附近的地區。李四和他的家人得知這個消息後,頓時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
他們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逃離這個危險之地。在逃亡的過程中,李四看到周圍的人們都面露驚恐之色,每個人都在爲自己和家人的安危擔憂。他們不知道該往哪裏去,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只能盲目地跟着人羣奔走。
一路上,李四不斷地聽到各種可怕的傳聞,有的說敵軍殘忍地屠殺百姓,有的說村莊被燒成了灰燼。這些傳聞讓他更加擔驚受恐,他害怕自己和家人也會遭遇不幸。
經過幾天幾夜的奔波,李四和他的家人終於來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然而,他們心中的恐懼並沒有完全消散。即使在這裏,他們依然時刻擔心着敵軍會再次來襲,生活在擔驚受恐之中。
李四回想起曾經平靜的生活,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他深知,在這樣的亂世之中,百姓們的生命和財產都得不到保障,每天都生活在擔驚受恐之下。
正如歷史上許多朝代更替、戰亂頻繁的時期一樣,百姓們往往是最受苦的羣體。他們如同風雨中的浮萍,隨時可能被摧毀。而李四和他的家人,也只是這衆多受苦百姓中的一個縮影。在那個充滿戰亂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擔驚受恐成爲了人們生活的常態。
隨着時間的推移,戰爭終於慢慢平息,國家逐漸恢復了平靜。李四和他的家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始重建他們的生活。然而,那段擔驚受恐的日子卻深深地留在了他們的記憶中,成爲他們永遠無法忘卻的痛苦經歷。他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也希望這樣的苦難永遠不再降臨。
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和平是多麼的珍貴,而生活在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中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努力維護和平,讓人們不再經歷擔驚受恐的日子。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強和勇敢,不被恐懼所左右,積極地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故。
擔驚受恐-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