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豆見色
成語拼音
- dān dòu jiàn sè
簞豆見色成語解釋
- 比喻計較小利。
典故出處
- 《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利益面前,他的本性暴露無遺,竟爲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與人爭執不休,簡直是簞豆見色。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王五的人。王五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但他卻有着一顆貪婪的心。
王五生活的村子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這位老人十分善良且樂於助人,經常拿出自己的糧食和財物去幫助那些更困難的村民。有一次,村子裏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糧食收成大幅減少。老人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儲存的大部分糧食來救濟村民,大家都對老人充滿了感激和敬佩。
然而,王五看到老人擁有那麼多的糧食,心中便生出了嫉妒和貪慾。他開始盤算着如何從老人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終於,他想出了一個主意。
王五找到老人,假惺惺地表示自己也想幫助村民,但是沒有糧食。老人心地善良,沒有看穿王五的心思,便給了他一些糧食。王五得到糧食後,並沒有像他說的那樣去幫助村民,而是偷偷藏了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五又故技重施,再次向老人索要糧食。老人雖然有些疑惑,但還是又給了他一些。就這樣,王五一次又一次地向老人索取,而他的貪慾也越來越大。
隨着時間的推移,老人漸漸察覺到了王五的真面目。他意識到王五並不是真正想幫助村民,而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老人非常失望和痛心,他沒想到自己的善良竟然被王五這樣利用。
終於,當王五再一次恬不知恥地來找老人要糧食時,老人憤怒地拒絕了他。王五頓時惱羞成怒,他竟然對老人破口大罵,完全不顧及老人曾經對他的幫助和恩情。
這件事情很快在村子裏傳開了,村民們都對王五的行爲感到不恥和唾棄。他們紛紛指責王五爲了一點糧食就露出了醜惡的嘴臉,真的是“簞豆見色”。王五也因爲自己的貪婪和自私,成爲了村子裏人人鄙夷的對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品德是多麼的重要。不能因爲一點小小的利益就忘記了道德和良知,否則就會像王五一樣,被人們所唾棄。同時,我們也要珍惜那些善良和樂於助人的人,不要讓他們的善良被惡意利用。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有些人爲了爭奪權力和財富,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和朋友,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我們應當以史爲鑑,時刻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做一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簞豆見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