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
成語拼音
- fèn bù gù shēn
奮不顧身成語解釋
-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典故出處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成語典故
-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爲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爲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爲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爲,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爲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爲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爲,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爲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爲國捐軀的願望。
成語造句
- 在面對熊熊大火時,消防員們奮不顧身地衝進火海去營救被困人員。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豪傑爲了心中的信念和理想,不惜一切,奮勇向前。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巨大的危機。敵國的軍隊如潮水般涌來,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年輕的將軍挺身而出。他名叫李毅,自幼習武,有着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武藝。
李毅深知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他決心要爲國家和百姓而戰。當他看到敵國軍隊的暴行時,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義憤。他毫不猶豫地帶領着自己的士兵衝向敵陣,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在戰場上,李毅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揮舞着手中的長劍,如入無人之境,每一次的攻擊都充滿了力量和決心。他的士兵們看到將軍如此英勇無畏,也都被激發起了鬥志,紛紛跟隨着他,不顧一切地與敵人戰鬥。
然而,敵國的軍隊數量衆多,他們不斷地涌上來,給李毅和他的士兵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是,李毅並沒有退縮,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衛自己的國家和百姓。他不顧自己身上的傷痛,繼續奮勇殺敵。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李毅被敵人的長槍刺中了肩膀,但他仍然緊緊地握住手中的劍,繼續戰鬥。
經過長時間的戰鬥,李毅和他的士兵們終於成功地擊退了敵國的軍隊。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寧。百姓們對李毅充滿了感激和敬佩,他們稱讚李毅是一位奮不顧身的英雄。
在歷史上,像李毅這樣奮不顧身的英雄還有很多。他們爲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激勵着後人不斷前進,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努力奮鬥。
正如《後漢書·班超傳》中所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些奮不顧身的英雄們,正是因爲有着這樣的勇氣和決心,才能夠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取得成功。他們的故事,將永遠被銘記在人們的心中,成爲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當我們面對這些困難時,我們應該學習那些奮不顧身的英雄們的精神,勇敢地面對困難,不惜一切代價去克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奮不顧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