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之仁
成語拼音
- fù rén zhī rén
婦人之仁成語解釋
-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典故出處
-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典故
- 楚漢相爭時,名將韓信曾投奔過項羽。因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便背棄項羽投奔了劉邦。投奔劉邦以後,開始也未被重用,後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爲大將。 韓信被拜爲大將以後,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將軍準有妙計,請將軍指教。”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吆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給他嚇倒,你看他多麼勇,多麼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愛人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喫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接着,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成語造句
- 他在處理這件事情時竟如此優柔寡斷,完全是婦人之仁,這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成語故事
-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以其獨特的性格和行事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就是項羽。
項羽,這位力能扛鼎的英雄,在戰場上可謂是威風凜凜,讓敵人聞風喪膽。然而,他性格中卻有着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
在鴻門宴上,本是除掉劉邦的絕佳時機。劉邦當時勢力漸起,已對項羽構成威脅。范增深知劉邦的潛力,力勸項羽趁機將其剷除,以絕後患。然而,當劉邦親自前來謝罪,一番巧言令色之後,項羽卻心生憐憫,猶豫不決。他的這種“婦人之仁”讓他錯失了大好機會,劉邦得以逃脫,最終成爲他最強大的對手。
其實,項羽的“婦人之仁”在很多時候都有所體現。比如,在對待降卒的問題上,他常常因爲一時的心軟而沒有采取果斷的措施。在與秦軍的戰鬥中,他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沒有對降卒進行有效的處置,導致後來出現了很多問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邦,劉邦雖然在很多方面不如項羽,但他卻有着更爲果斷和決絕的一面。他能夠爲了大局而不擇手段,不會被所謂的情感所束縛。
正是項羽的這種“婦人之仁”,使得他在楚漢相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儘管他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強大的武力,但在政治和戰略上的短視,讓他最終走向了失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項羽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經典。他的“婦人之仁”也成爲了後人引以爲戒的教訓。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在複雜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中,僅僅依靠個人的武力和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果斷的決策能力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時至今日,“婦人之仁”這個成語依然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那些在關鍵時刻因爲過度仁慈或心軟而錯失機會的人。我們在面對重要抉擇時,應當以史爲鑑,避免重蹈項羽的覆轍,要有堅定的決心和果敢的行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並取得成功。
婦人之仁-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