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載干戈

成語拼音

dào zài gān gē

倒載干戈成語解釋

倒把鋒刃向裏倒插着;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典故出處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如今各國都期望和平,不再兵戎相見,而是努力創造條件倒載干戈,共同發展。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甲國和乙國。兩國之間時常因爲領土和資源等問題發生衝突和戰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甲國的國王是一位有雄心壯志但也頗爲自負的人,他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不斷地發動對乙國的攻擊。而乙國的國王和臣民們也不甘示弱,奮起抵抗。戰爭持續了很久,雙方都損失慘重,無數的士兵戰死沙場,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 在甲國的朝堂上,有一位睿智的大臣名叫張義。他看到國家因爲戰爭而變得千瘡百孔,心中十分憂慮。他多次向國王進諫,希望國王能夠停止戰爭,尋求和平的解決方式。然而,國王卻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仍然堅持要通過武力征服乙國。 張義深知戰爭的殘酷和危害,他決定尋找其他的方法來改變這種局面。於是,他悄悄地前往乙國,希望能夠與乙國的國王和大臣們進行溝通和協商。 在乙國,張義遇到了乙國的一位重要大臣李賢。李賢也是一位渴望和平的人,他對張義的到來表示歡迎,並與他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張義向李賢闡述了他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厭惡,他說:“戰爭只會給兩國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我們應該放下武器,尋求和平的解決辦法。”李賢深有同感,他表示願意幫助張義說服乙國國王。 經過張義和李賢的共同努力,終於說服了乙國國王。乙國國王同意與甲國進行和談,雙方派出代表在邊境上進行了艱苦的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張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以理服人,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雙方的和平協議。 最終,甲國和乙國達成了和平協議。雙方決定停止戰爭,放下武器,倒載干戈,並且互相開放邊境,促進貿易和文化交流。兩國的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歡呼雀躍,他們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從那以後,甲國和乙國不再互相攻擊,而是友好相處。兩國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百姓們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張義也因爲他的功績而受到了兩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有時候通過和平談判和協商,能夠更好地解決矛盾和衝突。我們應該珍惜和平,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讓人們都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中生活和發展。正如古人所說:“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讓世界充滿愛與和平。

倒載干戈-成語圖片

倒載干戈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