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驢非馬

成語拼音

fēi lǘ fēi mǎ

非驢非馬成語解釋

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麼也不象。

典故出處

《漢書·西域傳下》:“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成語典故

漢朝時,西域有一個龜茲國國王絳賓,在漢宣帝時多次訪問漢朝,他對漢朝的文化特別喜歡,回國後大力推廣漢朝的文化,這與西域的傳統習俗大相徑庭,人們認爲他的這一套似是而非的東西是驢馬雜交的騾子。

成語造句

這東西看起來不倫不類,非驢非馬的,真不知道是個什麼玩意兒。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奇國。這個國家的人們對於事物的分類和定義非常嚴格。 有一天,奇國的國王得到了一種奇特的動物。它的外形既有些像驢子,又有些像馬,但又不完全是兩者的樣子。國王十分好奇,便召集了國內的智者們前來辨認。 智者們圍着這個動物觀察了許久,有的說它是驢,因爲它有着驢子的某些特徵;有的說它是馬,因爲也能看到馬的一些影子。大家爭論不休,始終無法確定它到底屬於哪一類。 國王感到非常困惑,他說:“這個動物怎麼如此奇怪,既不是驢,又不是馬,真是非驢非馬。” 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整個奇國,人們都對這個非驢非馬的動物充滿了好奇和討論。一些人開始嘗試按照驢的方式來對待它,讓它拉磨幹活;而另一些人則按照馬的方式來訓練它,希望它能成爲優秀的坐騎。 然而,這個動物在拉磨時表現得並不出色,因爲它沒有驢子那麼強壯和耐力;在被訓練成坐騎時,也總是出現各種問題,不如真正的馬那樣敏捷和聽話。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意識到不能簡單地把它定義爲驢或者馬,而應該根據它自身的特點來對待它。於是,他們開始尋找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與這個非驢非馬的動物相處。 他們發現這個動物雖然在某些方面不如驢和馬,但它也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它比驢子更加靈活,比馬更加溫順。人們開始利用它的這些特點,讓它去做一些適合它的工作。 最終,這個非驢非馬的動物在奇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爲了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這個故事也流傳了下來,讓人們明白不能總是用固定的標準和模式去衡量一切事物,有時候會出現一些獨特的、非驢非馬的存在,我們需要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認識它們,發現它們的價值。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見。比如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發明,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可能並不被大衆所理解和接受,因爲它們不符合傳統的認知,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和獨特性。所以,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那些看似非驢非馬的事物,不要輕易地否定和排斥,也許它們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穫。

非驢非馬-成語圖片

非驢非馬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