恫疑虛猲
成語拼音
- dòng yí xū gé
恫疑虛猲成語解釋
- 虛張聲勢,恐嚇威脅。同恫疑虛喝”。
典故出處
- 《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洞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戰國策齊策一》作恫疑虛猲”。
成語典故
- 凡夫恫疑虛猲,荒渺浮誇,舉無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嚴復《救亡決論》
成語造句
- 面對他人的質疑,他試圖通過恫疑虛猲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的錯誤,但最終還是被識破了。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厲公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便將目光投向了鄰國許國。
許國雖然是個小國,但也有着自己的尊嚴和抵抗力量。鄭厲公爲了能夠順利奪取許國,便想出了一個計謀。
他派遣使者前往許國,故意表現出一副強大而不可一世的樣子,對許國進行各種恐嚇和威脅。使者在許國朝堂之上,言辭犀利,誇大鄭國的軍事實力,試圖讓許國上下陷入恐慌之中。
許國的大臣們面對鄭國使者的恫疑虛猲,一開始確實有些慌亂。然而,其中有一位睿智的老臣站了出來,他冷靜地分析道:“鄭國雖強,但他們的這種恐嚇未必是真實的。我們不能僅憑他們的言語就自亂陣腳,而應該冷靜觀察,分析他們的實際行動。”
許國國君聽取了老臣的建議,沒有被鄭國的恫疑虛猲所嚇倒。他們加強了國內的防禦,積極準備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
而鄭厲公這邊,見許國並沒有如他所願陷入混亂,便決定發動真正的進攻。然而,當鄭國軍隊真正與許國軍隊交鋒時,卻發現許國的抵抗非常頑強。
許國上下一心,憑藉着堅定的信念和合理的戰術,與鄭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鄭厲公原本以爲可以輕鬆取勝,卻陷入了苦戰之中。
最終,鄭國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鄭厲公意識到,僅僅依靠恫疑虛猲是無法真正征服一個國家的,必須要有真正的實力和智慧。
而許國通過這次經歷,也明白了在面對強敵的威脅和恐嚇時,不能輕易屈服,要保持冷靜和堅定,才能守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試圖通過恫疑虛猲來達到目的的人。我們不能被他們表面上的氣勢所嚇倒,而要通過理性的分析和判斷,看清事情的本質,堅定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和立場。同時,我們也不能僅僅依靠虛張聲勢來做事,而要有真正的能力和行動,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正如古人所說:“實至名歸,而非虛聲恫嚇所能得也。”
恫疑虛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