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長補短
成語拼音
- duàn chāng bǔ duǎn
斷長補短成語解釋
- 截斷長的來補短的。比喻取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
典故出處
- 《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爲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我們在面對自身不足時,應當學會汲取他人之長,來斷長補短,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陳國。陳國的國王非常有智慧且善於治理國家,在他的帶領下,陳國日益繁榮昌盛。
在王宮中,有兩位大臣,一位叫李臣,一位叫張臣。李臣機智聰慧,但有時過於自負;張臣則沉穩內斂,但缺乏一些果斷。這兩人在處理政務時,常常因爲觀點不同而產生分歧。
一次,陳國面臨着一個重大的決策,關於與鄰國的貿易往來。李臣主張採取激進的策略,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張臣則認爲應該穩健行事,避免風險。兩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國王看到他們的爭執,陷入了沉思。他明白兩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李臣的激進或許能帶來突破,但也可能帶來風險;張臣的穩健固然重要,但有時也會錯失一些機會。
於是,國王決定將兩人叫來,對他們說:“你們二人皆爲國家之棟樑,但如同長短不一之木。今需斷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爲國家出謀劃策。”李臣和張臣聽後,恍然大悟。
從那以後,李臣開始學習張臣的沉穩,在做決策時更加謹慎地考慮後果;而張臣也借鑑李臣的果斷和勇敢,不再猶豫不決。他們相互合作,將各自的長處發揮出來,彌補對方的短處。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陳國的政務處理得更加出色,國家的發展也更加順利。與鄰國的貿易往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使陳國的財富增加,還增進了與鄰國的友好關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忽視了別人的長處。只有像陳國的這兩位大臣一樣,學會斷長補短,相互學習,相互協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他人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斷長補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