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簿公堂

成語拼音

duì bù gōng táng

對簿公堂成語解釋

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典故出處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們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然而因爲利益分配不均,最終竟走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兩個商人,一個叫李甲,一個叫王乙。他們平日裏都經營着自己的店鋪,生意也算紅火。 有一天,李甲購進了一批珍貴的貨物,準備大賺一筆。然而,這批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導致部分貨物受損。李甲認爲這是負責運輸的王乙的過錯,要求王乙賠償損失。但王乙卻堅決不承認是自己的責任,他覺得運輸過程中已經盡到了最大的努力,貨物受損是其他不可預見的原因造成的。 兩人爲此爭執不下,矛盾日益激化。李甲見王乙不肯賠償,一怒之下,將王乙告上了官府,要求在公堂之上對質,這便是所謂的“對簿公堂”。 在公堂上,李甲詳細陳述了事情的經過,指責王乙沒有妥善保管貨物。而王乙也據理力爭,提供了各種證據來證明自己在運輸過程中並無過錯。縣令面對雙方的爭辯,一時也難以決斷。 爲了查明真相,縣令開始查閱各種典籍和案例,尋找類似的情況作爲參考。他發現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糾紛,在那些案例中,判斷責任的關鍵在於證據的充分性和合理性。於是,縣令仔細審查了雙方提供的證據,並且派人去調查了運輸途中的實際情況。 經過一番周折,終於真相大白。原來,貨物受損並非完全是王乙的責任,而是在運輸途中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雨,這是人力無法預料和避免的。李甲在得知這個結果後,也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和魯莽,他主動向王乙道歉,王乙也表示願意和李甲共同承擔損失。 最終,這場糾紛在縣令的公正裁決下得以妥善解決。通過這次事件,李甲和王乙都明白了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僅憑主觀臆斷就互相指責,而應該冷靜地尋找證據,通過合理的途徑來解決爭端。而“對簿公堂”這個成語,也讓人們記住了在面對分歧和爭議時,要通過公平、公正的方式來尋求真相和解決辦法,不能意氣用事。同時也提醒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法律和制度是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我們應該尊重法律,依法行事。

對簿公堂-成語圖片

對簿公堂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