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足失色
成語拼音
- dùn zú shī sè
頓足失色成語解釋
-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典故出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壞消息,頓時頓足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邊境有一座寧靜的小鎮,人們安居樂業,過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小鎮上有一位年輕勇敢的士兵叫李明,他一心報效國家,渴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勳。一天,邊境突然傳來了敵軍來襲的消息,戰火迅速蔓延到了小鎮附近。李明和他的戰友們毫不猶豫地投身到了戰鬥之中。
在激烈的戰鬥中,李明所在的部隊遭遇了敵軍的猛烈攻擊。他們拼死抵抗,但敵軍的數量衆多且戰鬥力極強。隨着戰鬥的持續,局勢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就在關鍵時刻,李明發現他們的糧草被敵軍偷襲燒燬,這讓他們陷入了絕境。沒有了糧草的支撐,士兵們漸漸體力不支,戰鬥力大幅下降。李明看着眼前的慘狀,心中充滿了絕望和憤怒。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的那一刻,他不禁頓足失色,臉上露出了驚恐和無助的神情。他深知沒有了糧草,這場戰鬥幾乎已經沒有了勝利的希望。但他仍然不願放棄,他鼓勵着戰友們繼續堅持,試圖尋找最後的轉機。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最終,他們還是不敵敵軍,戰敗了。李明和倖存的戰友們帶着滿心的傷痛和悔恨撤回了小鎮。這次的失敗讓李明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反思之中。
他回想起自己曾經的豪情壯志,再看看如今的慘烈結局,心中悲痛萬分。他意識到戰爭的殘酷和不可預測性,也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和無力。
在後來的日子裏,李明雖然依舊心懷報國之志,但他變得更加沉穩和謹慎。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和困境時,人們可能會頓足失色,但重要的是要能從中吸取教訓,在挫折中成長,更加堅定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守護自己所珍視的一切。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和平是多麼的珍貴,我們應該努力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損失。正如古人云:“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我們應當時刻銘記戰爭的殘酷,爲和平而努力奮鬥。
頓足失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