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多語

成語拼音

duō yán duō yǔ

多言多語成語解釋

指不該說而說。

典故出處

《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道‘你婦人家省得什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語。’”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這個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不能專注思考,反而多言多語,擾亂了大家的思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莊,村莊裏住着一個叫阿福的年輕人。阿福是個生性活潑,十分健談的人,但有時候卻因爲多言多語而惹出不少麻煩。 有一次,村裏的一位老人在講述過去的一段歷史,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故事中。然而,阿福卻時不時地打斷老人的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測,還不斷地補充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老人幾次試圖繼續講下去,都被阿福的多言多語給打斷,最終老人無奈地搖搖頭,停止了講述,大家也都掃興而歸。 還有一回,村裏舉行重要的會議,討論關於農田灌溉的問題。大家都在認真思考和提出合理的建議,可阿福卻在一旁不停地說個不停。他一會兒說這個方法不行,一會兒又說那個想法不靠譜,提出了許多不切實際的意見,結果會議被他攪得混亂不堪,遲遲無法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村長看到這種情況,便把阿福叫到一旁,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阿福啊,你要知道,有時候言多必失。多言多語不一定都是好事,在適當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傾聽,讓別人把話說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阿福聽了,雖然心裏有點不服氣,但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可能確實有些不妥。 歷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楊修。楊修是曹操麾下的謀士,他非常聰慧,卻常常因爲多言多語而惹惱曹操。有一次,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衆人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只有楊修跳出來說這是曹操嫌門太闊了。還有一次,曹操傳口令“雞肋”,楊修又自作聰明地說曹操要退兵了,結果曹操忍無可忍,最終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處死了楊修。 阿福想起這些典故,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決定要改變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言語。從那以後,阿福在別人說話時,會靜靜地傾聽,不再隨意打斷。當需要發表意見時,他也會先思考清楚,確保自己的話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漸漸地,阿福發現自己和村裏人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了,大家也更加願意和他交流和合作。他終於明白,多言多語並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只有在恰當的時候說恰當的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言語雖然是我們表達自己的重要方式,但我們也要懂得適度和分寸。不要因爲多言多語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要學會傾聽,學會用智慧和恰當的言語去與人交流和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和社會中更好地立足和發展。

多言多語-成語圖片

多言多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