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詐我虞
成語拼音
- ěr zhà wǒ yú
爾詐我虞成語解釋
- 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典故出處
- 《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成語典故
- 團結要是真正的團結,爾詐我虞是不行的。★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
成語造句
- 在生意場上,各方勢力爲了爭奪利益,常常是爾詐我虞,讓人難以捉摸。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各國之間爲了爭奪土地、資源和霸權,常常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當時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甲國和乙國。甲國國力較強,一直對乙國虎視眈眈,想要尋找機會擴張自己的領土。乙國深知甲國的野心,於是時刻保持着警惕。
有一次,甲國的國君想出了一個計謀。他派遣使者前往乙國,表面上是爲了表示友好,增進兩國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爲了探聽乙國的虛實。乙國國君雖然心中有所懷疑,但也不好直接拒絕,便熱情地接待了使者。
在宴會上,甲國使者故意透露出一些關於甲國國內情況的虛假信息,說甲國最近遭遇了自然災害,國力有所削弱,希望能與乙國保持和平。乙國國君聽後,心中暗喜,以爲這是一個進攻甲國的好機會。
然而,乙國的一位大臣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對國君說:“大王,我們不能輕易相信甲國使者的話,這很可能是他們的計謀,故意引我們上鉤。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中了他們的圈套。”國君思考片刻後,覺得大臣的話有道理,便決定先按兵不動,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果然,不久之後,甲國就祕密集結了軍隊,準備對乙國發動突然襲擊。幸好乙國早有防備,及時發現了甲國的行動,加強了邊境的防守,才使得甲國的陰謀沒有得逞。
這件事情讓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彼此之間的信任也蕩然無存。從此以後,甲國和乙國之間經常互相欺騙、互相算計,陷入了一種爾詐我虞的狀態。他們不斷地使用各種陰謀詭計,試圖在競爭中佔據上風。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甲國和乙國這樣爾詐我虞的例子數不勝數。這種互相猜疑、互相欺騙的行爲,不僅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也阻礙了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只有當各國都能夠秉持誠信、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繁榮。正如古人所云:“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關係,才能夠長久而穩定。而爾詐我虞的行爲,最終只會導致兩敗俱傷,害人害己。
爾詐我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