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之年
成語拼音
- ér shùn zhī nián
耳順之年成語解釋
-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典故出處
- 先秦·孔子《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成語典故
- 至乎耳順之年,履折衝之位,號至將軍。★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
成語造句
- 他經歷了風風雨雨,如今已到了耳順之年,心態愈發平和豁達。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位智者名叫孔丘。他自幼勤奮好學,致力於追求真理和智慧。
時光荏苒,孔丘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和歷練,到了他六十歲的時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耳順之年。在這一年,他對於人生、世界的感悟愈發深刻。
有一次,孔丘的一位弟子向他請教一個問題,言辭頗爲激烈和直接。換做以往,孔丘可能會因爲觀點不同而與弟子爭論一番,但此時的他卻只是微笑着傾聽,神態平和而從容。弟子感到十分詫異,待其說完後,孔丘緩緩說道:“吾今已至耳順之年,對於他人之言,無論順耳與否,皆能坦然受之,從容理解。”
又一日,孔丘聽聞鄰國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和衝突。衆人皆在議論紛紛,有的憤怒譴責,有的幸災樂禍。然而孔丘卻只是靜靜地聽着,不發表任何偏激的言論。他深知,世間之事複雜多變,不能僅憑一時的聽聞就輕易下結論。
這一年,孔丘對於世間萬物的理解彷彿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不再被外界的喧囂和紛擾所左右,而是以一種豁達和睿智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他的心境如同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
在耳順之年,孔丘更加專注於教育弟子,將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他告訴弟子們要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尊重他人的觀點,即使那些觀點與自己相悖。他教導弟子們要用一顆寬容和理解的心去看待世界,這樣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
孔丘的智慧和品德在耳順之年愈發彰顯,他的言行舉止成爲了衆人敬仰的楷模。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傳頌不衰,讓人們明白,到了耳順之年,應擁有那份歷經歲月沉澱後的從容與豁達,那份對人生深刻的領悟和理解。
正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丘的言論:“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不僅是孔丘個人的境界提升,也爲後人指明瞭在人生不同階段應追求的目標和態度。在耳順之年,學會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一切,才能真正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從容。
耳順之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