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鸞照鏡
成語拼音
- gū luán zhào jìng
孤鸞照鏡成語解釋
- 比喻無偶或失偶者對命運的傷悼。
典故出處
- 南朝宋範泰《鸞鳥詩》序:“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成語典故
- 古代罽賓王在峻祁山結網捕獲一隻鸞鳥,特別喜愛它,但就是不能讓它鳴叫。於是用金樊籠裝飾,用美食餵養,三年後還是不叫。他的夫人聽說鳥見了同類肯定會叫的,於是在籠前掛一片大鏡子。果然鸞鳥見到鏡子中的自己,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成語造句
- 她站在鏡子前,看着自己孤單的身影,竟有一種孤鸞照鏡般的淒涼與哀怨。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名叫婉兒。
婉兒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精通詩詞歌賦。然而,她的命運卻頗爲坎坷。在她正值青春年華之時,家族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家道中落,父母也相繼離世。從此,婉兒過上了孤苦伶仃的生活。
時光流轉,婉兒漸漸出落得越發美麗動人,但她的內心卻始終充滿着孤獨和寂寞。一日,婉兒在收拾家中舊物時,發現了一面古鏡。這面鏡子製作精美,鏡面光滑如銀。當她不經意地望向鏡子時,鏡中的自己那美麗卻又帶着些許哀怨的面容讓她不禁呆住了。
從那以後,婉兒常常對着這面鏡子,彷彿在鏡子中找到了某種寄託。她覺得自己就像一隻孤鸞,在世間孤獨地飛翔,無人能懂她的內心。她時常想起曾經讀過的那些詩詞中描寫的孤獨與哀怨,覺得自己的命運與那些詩句竟是如此契合。
有一天,婉兒聽說城中有一位才子,才華橫溢,名聲遠揚。她心中不禁燃起了一絲希望,心想或許這位才子能夠理解她的孤獨。於是,她鼓起勇氣,帶着那面鏡子,前去尋找這位才子。
然而,當她見到那位才子時,卻發現他雖然才華出衆,但卻與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他並不懂得婉兒內心的孤獨,也無法真正理解她的情感。婉兒失望地回到家中,再次對着鏡子,淚水不禁潸然而下。
她明白,自己終究還是那隻孤鸞,即使有鏡子的映照,也無法改變她孤獨的命運。從此,婉兒更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與那面鏡子爲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寂寞的日子。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像婉兒這樣孤獨的人,他們如同孤鸞一般,在世間尋找着自己的歸屬和理解。而“孤鸞照鏡”這個成語,也正是用來形容那些孤獨無依、自我憐惜的人。它讓我們看到了孤獨的深沉與無奈,提醒着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自己陷入孤獨的境地。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在命運面前,人們的渺小與無力,即使有着出衆的才華和美貌,也未必能夠擺脫孤獨的糾纏。
孤鸞照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