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癸頻呼
成語拼音
- gēng guǐ pín hū
庚癸頻呼成語解釋
- 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軍中乞糧的隱語。後指向人借錢。
典故出處
- 《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大夫申叔儀向魯大夫公孫有山氏乞糧。回答說:“梁則無矣,粗糧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國大夫申叔儀向魯國大夫公孫有山氏借軍糧,大家不好直說,只好用隱語代替。魯國大夫公孫有回答說:“高梁已經沒有了,粗糧還有一些,到時登上山高聲呼喊:‘庚癸乎!’我們就知道了。”。
成語造句
- 軍隊中糧草匱乏,士兵們不斷地請求補給,真可謂是庚癸頻呼。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國面臨着嚴重的旱災和饑荒。百姓們生活困苦不堪,樹皮草根都幾乎被喫光。
這個諸侯國的軍隊也陷入了絕境,士兵們飢腸轆轆,戰鬥力急劇下降。他們的將領心急如焚,爲了維持軍隊的生存和士氣,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的措施。
將領派出一些士兵到附近的村莊去尋找食物,但收穫甚微。無奈之下,他想到了向其他諸侯國求助。然而,其他諸侯國要麼自身也面臨困境,要麼對他們的求助置之不理。
在這艱難的時刻,軍隊中開始頻繁出現一種奇怪的呼喊聲。士兵們不斷地喊着一些奇怪的詞語,彷彿在祈求着什麼。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們喊的是“庚癸”。原來,“庚癸”在當時是一種暗語,代表着糧食和水。士兵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食物和水的極度渴望,他們不斷地呼喊着“庚癸”,希望能夠得到上天的憐憫,獲得生存下去的物資。
這種“庚癸頻呼”的情景持續了很長時間,整個軍隊都籠罩在絕望和飢餓之中。百姓們也同樣遭受着苦難,他們四處逃亡,尋找着生存的希望。
然而,就在人們幾乎要絕望的時候,轉機出現了。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富商聽到了他們的困境,他決定伸出援手。富商籌集了大量的糧食和水,悄悄地運送到了這個諸侯國。
當士兵們和百姓們看到這批救命的物資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終於不用再忍受飢餓和口渴的折磨,軍隊的士氣也迅速恢復。在富商的幫助下,這個諸侯國逐漸走出了困境,重新恢復了生機。
這段“庚癸頻呼”的歷史,成爲了後人銘記的一個故事。它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在困難時期,人們對於基本生存需求的渴望是多麼強烈。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善良和同情心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只要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就有可能帶來希望和轉機。這個故事也提醒着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居安思危,努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
庚癸頻呼-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