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

成語拼音

fàng pì xié chǐ

放辟邪侈成語解釋

放、侈放縱;闢、邪不正派,不正當。指肆意作惡。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己。”

成語典故

然而民不知義,復迫困窮,放辟邪侈而入於罪者,非陛下陷之乎?(宋·程頤《上仁宗皇帝書》)

成語造句

如今社會上仍有一些人,爲了滿足私慾,不擇手段,做出各種放辟邪侈之事,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在春秋時期經歷了諸多風雨和變革。 當時鄭國的國君鄭莊公雄才大略,他致力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然而,在鄭國的朝堂之上,卻存在着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其中有一位大臣,名爲高渠彌。高渠彌善於阿諛奉承,爲了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 隨着時間的推移,鄭莊公去世,鄭昭公繼位。高渠彌擔心自己曾經得罪過鄭昭公,日後會遭到報復,於是便心生邪念。他開始勾結一些心懷不軌的勢力,密謀發動政變。 他們在暗中策劃,試圖顛覆鄭國的政權,以滿足自己的私慾。這種行爲完全就是放辟邪侈,公然違背道德和法律。他們的舉動引起了鄭國百姓的不安和恐慌,國家陷入了動盪之中。 鄭昭公察覺到了危險的臨近,他試圖採取措施來阻止高渠彌等人的陰謀。然而,高渠彌等人的勢力已經逐漸壯大,他們先發制人,成功地發動了政變,將鄭昭公趕下了臺。 高渠彌扶持了另一位公子登上了國君之位,自己則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但是,他的這種放辟邪侈的行爲並沒有得到善終。鄭國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其他諸侯國也對鄭國虎視眈眈。 最終,鄭國在這種內憂外患中逐漸衰落。而高渠彌也因爲自己的惡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鄭國的這段經歷成爲了後人的一面鏡子,警示着人們不能放辟邪侈,不能爲了個人的私慾而破壞社會的安定和公平。 正如《禮記·檀弓下》中所說:“君子愛人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我們應當秉持正義和道德,而不是放縱自己去行邪惡之事。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放辟邪侈-成語圖片

放辟邪侈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