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

成语拼音

fàng pì xié chǐ

放辟邪侈成语解释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成语典故

然而民不知义,复迫困穷,放辟邪侈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宋·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成语造句

如今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做出各种放辟邪侈之事,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在春秋时期经历了诸多风雨和变革。 当时郑国的国君郑庄公雄才大略,他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然而,在郑国的朝堂之上,却存在着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其中有一位大臣,名为高渠弥。高渠弥善于阿谀奉承,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庄公去世,郑昭公继位。高渠弥担心自己曾经得罪过郑昭公,日后会遭到报复,于是便心生邪念。他开始勾结一些心怀不轨的势力,密谋发动政变。 他们在暗中策划,试图颠覆郑国的政权,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行为完全就是放辟邪侈,公然违背道德和法律。他们的举动引起了郑国百姓的不安和恐慌,国家陷入了动荡之中。 郑昭公察觉到了危险的临近,他试图采取措施来阻止高渠弥等人的阴谋。然而,高渠弥等人的势力已经逐渐壮大,他们先发制人,成功地发动了政变,将郑昭公赶下了台。 高渠弥扶持了另一位公子登上了国君之位,自己则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但是,他的这种放辟邪侈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善终。郑国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其他诸侯国也对郑国虎视眈眈。 最终,郑国在这种内忧外患中逐渐衰落。而高渠弥也因为自己的恶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郑国的这段经历成为了后人的一面镜子,警示着人们不能放辟邪侈,不能为了个人的私欲而破坏社会的安定和公平。 正如《礼记·檀弓下》中所说:“君子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们应当秉持正义和道德,而不是放纵自己去行邪恶之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放辟邪侈-成语图片

放辟邪侈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