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類

成語拼音

fēi wǒ zú lèi

非我族類成語解釋

族類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

典故出處

《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成語典故

兵不厭詐,中外皆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亦是中外皆然。★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成語造句

在古代,一些人抱有狹隘的觀念,認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其他族羣充滿偏見和排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中原地區,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們過着安居樂業的生活,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 有一天,邊境之外的草原上崛起了一個遊牧部落。這個部落與中原國家的風俗習慣大不相同,他們擅長騎射,勇猛好戰。起初,中原國家並沒有把這個部落放在眼裏,認爲他們只是一羣未開化的蠻夷。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遊牧部落不斷壯大,開始頻繁地侵擾中原國家的邊境。他們搶奪財物,殺害百姓,給邊境地區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中原國家的統治者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派遣大軍前去征討。可是,在與遊牧部落的戰鬥中,中原軍隊卻屢屢失利。因爲遊牧部落的作戰方式靈活多變,讓習慣了陣地戰的中原軍隊措手不及。 面對這種情況,中原國家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些人主張與遊牧部落議和,認爲他們“非我族類”,難以用武力徹底征服,不如通過和談來解決問題。但也有一些人堅決反對議和,他們認爲遊牧部落是侵略者,必須予以堅決回擊。 在爭論不休中,戰爭仍在繼續。遊牧部落的攻勢越來越猛烈,中原國家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終於,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中原軍隊遭遇了慘敗,損失慘重。 統治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局勢,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採取一些懷柔政策。一方面加強邊境的防禦,另一方面嘗試與遊牧部落進行溝通和交流。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雙方逐漸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遊牧部落也意識到一味地戰爭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們開始願意與中原國家進行和平的交往。 最終,中原國家和遊牧部落達成了和平協議,雙方的關係逐漸緩和。雖然彼此之間仍存在着差異和隔閡,但他們學會了尊重和理解對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面對與自己不同的羣體時,不能簡單地以“非我族類”的觀念去排斥和敵對。只有通過溝通、理解和尊重,才能夠找到和平共處的方法,實現共同的發展和進步。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包容他人,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非我族類-成語圖片

非我族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