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斤掰兩
成語拼音
- fēn jīn bāi liǎng
分斤掰兩成語解釋
- 比喻過分計較。
典故出處
-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不是我說句分斤掰兩的話咧,舅爺有什麼高親貴友該請到他華府上去?”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生意場上從不喜歡分斤掰兩,總是以豪爽大氣的態度與人合作。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小鎮,鎮裏有兩個商人,一個叫李甲,一個叫王乙。
李甲是個精明卻有些小氣的人,他在做生意時總是對每一筆交易都精打細算,一分一釐都要計較清楚。而王乙則相對豁達一些,但也並非完全不在乎利益。
有一次,鎮上來了一批珍貴的貨物,李甲和王乙都看中了這批貨的商機。他們一起和供貨商談判,想要爭取到這批貨物的經營權。在談判過程中,李甲不斷地和供貨商分斤掰兩,爲了幾文錢的差價爭得面紅耳赤。供貨商對李甲的這種行爲有些厭煩,漸漸對他失去了耐心。
相比之下,王乙則採取了更爲溫和和靈活的方式,他懂得適當地讓步和妥協,試圖和供貨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最終,供貨商決定把貨物的經營權交給了王乙,這讓李甲十分懊惱。
王乙拿到經營權後,憑藉着自己的誠信和努力,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而李甲卻因爲他過於計較眼前的蠅頭小利,失去了這次寶貴的機會。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總是分斤掰兩的性格可能會阻礙他的發展。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甲慢慢改變了自己的做事方式,不再一味地在小事上糾結,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他開始學着像王乙一樣,注重合作關係的建立和維護,不再爲了一點小利益而和別人爭執不休。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商業領域,那些過於計較眼前得失的人往往難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而那些懂得取捨、目光長遠的人則更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就如同《史記》中所記載的陶朱公范蠡,他在商業活動中眼光獨到,不執着於一時的利益,最終成爲富甲一方的人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能總是分斤掰兩,過於計較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和利益。我們應該學會從大局出發,懂得取捨,以更加豁達和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和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收穫更多的成功和幸福。
分斤掰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