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严厉的19个成语

形容严厉的19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形容严厉的成语,它们体现了在态度、要求或规则等方面的严格和严肃。

声色俱厉

成语拼音

shēng sè jù lì

成语解释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典故出处

《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成语典故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成语造句

他在批评犯错的员工时,完全不留情面,声色俱厉地指出了他们的问题。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朝代,有一位官员名叫郑厉公。郑厉公执政初期,国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当时,朝廷中存在着一些权臣,他们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常常做出一些违背国法和道德的事情。郑厉公对此深感忧虑,他决心要整顿朝纲,恢复国家的秩序。 一日,郑厉公召集了这些权臣,在朝堂之上,他声色俱厉地指出他们的种种不法行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面容严肃且充满威严,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引经据典,以古代明君的事例来告诫这些权臣,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郑厉公说道:“昔日尧舜之治,以公正廉明而得民心,国家繁荣昌盛。而如今你们却为所欲为,将国法视为无物,这如何对得起百姓,又如何对得起祖宗社稷!”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那些权臣们个个心惊胆战。 这些权臣们从来没有见过郑厉公如此严厉的态度,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其中一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过自新,重新为国家效力。然而,也有一些人仍然执迷不悟,试图继续与郑厉公对抗。 郑厉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继续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这些顽固的权臣。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严厉打击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同时提拔了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家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朝政也开始走上正轨。百姓们对郑厉公的果敢和决断拍手称赞,国家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郑厉公以声色俱厉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地整顿了朝纲,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也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位有勇有谋、敢于担当的明君典范。而“声色俱厉”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时的严厉态度和坚定决心。

正言厉色

成语拼音

zhèng yán lì sè

成语解释

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典故出处

《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成语典故

贾宝玉去探访林黛玉,正赶上她在睡觉,就去推醒她,黛玉故意不去理他。宝玉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给她讲扬州黛山林子洞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黛玉见他正言厉色,以为真有其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取笑她。

成语造句

他在指出对方错误的时候正言厉色,让人不得不重视他所说的话。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大臣名叫李严。 李严为人正直,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当时的朝廷中存在着一些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些官员为了个人私利相互勾结,鱼肉百姓。李严对此深恶痛绝,他决定要站出来,整顿这股歪风邪气。 一次,在朝廷的重要会议上,面对那些心怀叵测的官员们提出的不合理建议,李严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站出来正言厉色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和弊端。他引经据典,用前朝的兴衰事例来警示众人,让他们明白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那些被他当面斥责的官员们,有的面露羞愧之色,有的则心怀怨恨。但李严毫不畏惧,他坚信自己所做的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在朝堂上一次次地直言进谏,对于那些不正当的行为和决策,他始终保持着严厉的态度,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的行为引起了君主的高度重视。君主开始反思朝廷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渐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在李严的努力下,朝廷的风气逐渐得到改善,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也有所收敛。 然而,李严的正言厉色也为他树敌不少。那些被他得罪的官员们开始联合起来,寻找机会对他进行报复。他们在君主面前捏造罪名,诬陷李严。尽管君主对李严有所了解,但面对众多官员的指责,也不免产生了怀疑。 最终,李严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坚信,只要自己秉持着正义和公正,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而他的正言厉色,也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提醒着后人要敢于直言,坚守正义,不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李严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错误和不正之风时,我们要有正言厉色的勇气和决心,敢于站出来维护真理和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打击所击败,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壁垒森严

成语拼音

bì lěi sēn yán

成语解释

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典故出处

刘复《代某君寿某将军夫妇》声威震摄长愉塞,壁垒森严细柳营。”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各个企业之间仿佛存在着无形的界限,防守严密,壁垒森严。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安国。安国地处要冲,周边列强环伺,形势十分复杂。 当时,安国的国王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君主,他深知国家的安危至关重要。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他下令在边境地区修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士兵们夜以继日地劳作,筑起了高大厚实的城墙,设置了重重关卡,整个边境防线可谓是壁垒森严。 有一次,邻国的军队企图趁安国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然而,当他们来到安国边境时,却被眼前那坚固的防御工事所阻挡。那高耸的城墙宛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让敌军望而却步。敌军将领试图强攻,但安国的士兵们凭借着坚固的壁垒,顽强抵抗,一次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安国的一位将军表现得尤为出色。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凭借着对边境地形和防御工事的熟悉,巧妙地运用战术,给敌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他曾引用古代兵书上的策略,说道:“我们有如此壁垒森严的防线,就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只要我们坚守阵地,敌军必然难以得逞。” 最终,邻国的军队不得不撤退,安国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国家。经此一战,安国的壁垒森严的防御工事声名远扬,周边的国家都对其忌惮三分。安国也因此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国内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和文化。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王的高瞻远瞩和士兵们的努力付出,是他们共同铸就了这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从此以后,安国人民一直铭记着这段历史,他们时刻保持着警惕,不断加强边境的防御,让国家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提醒着后人要重视国防,居安思危,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国家都曾面临着类似安国的境遇,而那些懂得未雨绸缪、建立起坚固防御的国家,往往能够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站稳脚跟,抵御住各种挑战和危机。 正如安国的例子所示,壁垒森严不仅仅是一道物质上的防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和信念。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保卫家园、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社会,虽然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依然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防御能力,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无论是在军事、经济、文化还是科技等领域,我们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进取精神,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壁垒森严”,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

不恶而严

成语拼音

bù è ér yán

成语解释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典故出处

《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老师平日里对我们和蔼可亲,但在学业上要求却十分严格,让我们感受到了不恶而严的风范。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叫李大人。他一生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 李大人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一种看似平和但却极具威严的方式进行。他从不疾言厉色,也不会刻意摆出严厉的姿态,但下属们对他无不敬畏有加。 有一次,地方上发生了一起棘手的案件。涉及到一些权贵人物,很多官员都感到棘手,不知该如何处理。李大人得知后,亲自接手了这个案子。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去调查,而是不动声色地开始收集证据。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那份不怒自威的气度。 那些涉案的权贵们,一开始并没有把李大人放在眼里,认为他不过是个“好好先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然而,随着证据的一点点汇集,他们开始慌了神。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贿赂李大人或者对他施加压力,但李大人始终不为所动。 最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那些违法乱纪的权贵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百姓们对李大人的公正和果敢拍手称赞,而李大人的威望也越发高涨。 李大人的这种行事风格,正体现了“不恶而严”。他无需通过凶恶的表情或严厉的话语来树立权威,而是凭借自己的品德、智慧和公正,自然而然地让人们对他敬重有加。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李大人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种君子之威。他的事迹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来的官员们要以公正和威严来治理地方,为百姓谋福祉。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大人这样“不恶而严”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起了为官的典范,让后人敬仰和学习。他们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威严不是靠外在的表现,而是源自内心的正直和坚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成就一番事业。

辞严义正

成语拼音

cí yán yì zhèng

成语解释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典故出处

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成语典故

所不同的,只是他总有一面辞严义正的军旗,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言的逃路。★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成语造句

在面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他据理力争,所言辞严义正,让对方哑口无言。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正的书生。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为人正直,心怀正义。 当时的社会,官场黑暗,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一些权贵为了私利,不择手段地欺压百姓。李正看到这些乱象,心中十分愤慨。 有一次,当地的一位官员想要强占百姓的土地,以扩充自己的私产。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李正得知此事后,挺身而出,决定为百姓们讨个公道。他亲自来到官府,与那位官员当面理论。 在大堂之上,李正毫不畏惧,言辞犀利地指责官员的不法行为。他引经据典,列举了诸多前朝贤君治理天下时的事例,说明为官者应有的职责和道德底线。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条理清晰,让那位官员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 官员恼羞成怒,试图以权势压人,但李正丝毫不为所动。他挺直脊梁,目光坚定,继续义正言辞地阐述着百姓们的苦难和官员的过错。他的言辞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官场的黑暗和虚伪。 最终,在李正的坚决抗争下,那位官员不得不放弃了强占土地的计划。百姓们对李正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他是正义的化身。 从此,李正的名声传遍了四方。人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面对不公和邪恶,能够毫不退缩,辞严义正地捍卫正义和真理。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公平和正义而奋斗。李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勇敢,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他的故事也被后世之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一段佳话。

父严子孝

成语拼音

fù yán zǐ xiào

成语解释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典故出处

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那个传统的家庭里,长辈以身作则,晚辈恪守规矩,最终呈现出父严子孝的美好景象。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李父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他对自己的儿子李明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李明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之下。李父对李明的学业极为重视,每天都会督促他刻苦读书,不容许他有丝毫的懈怠。一旦李明在学习上稍有疏忽,李父便会严厉地斥责他。 尽管李父的严厉有时让李明感到有些压力,但他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李明也非常争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慧,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长大成人。在李父的教导下,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善良。 有一次,小镇上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灾害,许多人家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李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积极组织众人一起抗灾救灾,帮助受灾的乡亲们重建家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和责任感。 李父看到儿子的表现,心中满是欣慰。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严格教育终于有了成果。 当李父年老体弱时,李明对父亲关怀备至。他每天都会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为父亲端茶送饭,陪父亲聊天解闷。在父亲生病时,李明更是衣不解带地守在父亲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他。 周围的邻居们看到李明如此孝顺父亲,都纷纷称赞不已。他们都说,这正是父严子孝的典范。 在历史的长河中,父严子孝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好的品德和家庭关系。如古代的曾子,他对父亲极为孝顺,即使在父亲犯错时,他也能委婉地劝谏,体现了孝道的真谛。又如孔子的弟子有若,他也曾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强调了孝道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李家的故事也成为了小镇上的美谈,人们都以他们为榜样,努力营造着父慈子孝的良好家庭氛围。而李明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严子孝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他明白,父亲的严厉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他对父亲的孝顺则是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这种良好的家庭传统也在小镇上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温暖与力量。

疾言厉色

成语拼音

jí yán lì sè

成语解释

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典故出处

《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成语典故

对于这种学生,我易于疾言厉色,似乎予人以难堪,事后往往后悔。★邹韬奋《经历·一种有趣的工作》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总是和颜悦色,可当面对原则问题时,却会疾言厉色地指出错误。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郑玄的教书先生。郑玄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对待学生也是尽心尽力。 一天,郑玄正在课堂上授课,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一个名叫李虎的学生在下面偷偷与旁边的同学嬉笑打闹。郑玄见状,顿时停下讲课,目光严厉地看向李虎。李虎察觉到先生的目光,吓得立刻坐好,不敢再乱动。 课后,郑玄将李虎叫到了自己的书房。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和颜悦色,而是一脸严肃,疾言厉色地对李虎说:“你在课堂上嬉笑打闹,不仅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同学,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你这样的行为如何能有出息?”李虎被先生的严厉批评吓得不轻,他低着头,满脸通红,心中充满了愧疚。 郑玄看着李虎知错的样子,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继续说道:“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机,如果不珍惜,将来必定会后悔莫及。我对你疾言厉色,并非是要故意为难你,而是希望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努力学习。”李虎听了先生的话,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向先生保证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从那以后,李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郑玄的疾言厉色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更加努力地学习,整个学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名人因为他人的疾言厉色而幡然醒悟,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例如,三国时期的吕蒙,一开始只是一介武夫,学识浅薄。后来,孙权对他疾言厉色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劝他多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批评,开始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 疾言厉色虽然看似严厉,但在某些时候,它却能起到警醒他人、促使其改正错误的重要作用。当然,在使用疾言厉色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严厉,而要让对方真正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发自内心地去改变。就像郑玄对待李虎一样,在严厉批评之后,给予适当的教导和鼓励,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门禁森严

成语拼音

mén jìn sēn yán

成语解释

指门前警卫戒备很严密。

典故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林公馆门禁森严,进去不得。”

成语典故

他的别墅花园门禁森严,好不气派。

成语造句

这座古老的城堡看似宁静,实则内部戒备情况复杂,门禁森严,外人很难轻易进入。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这里门禁森严,戒备极为严密。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座宫殿曾发生过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当时,国家局势动荡,外敌虎视眈眈,内部也有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蠢蠢欲动。为了确保宫殿的安全,守卫们日夜坚守岗位,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天夜里,一个神秘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宫殿的围墙外。此人穿着夜行衣,身手敏捷,试图避开守卫的巡逻,潜入宫殿之中。然而,宫殿的门禁制度极其严格,每一道门都有重兵把守,巡逻的士兵更是频繁往来。这个神秘人几次试图突破防线,但都以失败告终。 正当他感到绝望之时,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利用自己对宫殿地形的了解,找到了一处防守相对薄弱的角落。他小心翼翼地潜伏过去,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终于,在守卫换岗的瞬间,他如鬼魅一般冲了过去。但他的行动还是引起了一名警觉的守卫的注意,守卫立刻发出警报。瞬间,整个宫殿都被惊动了,无数的士兵从四面八方涌来。 然而,这个神秘人十分狡猾,他利用宫殿复杂的通道和建筑,不断地躲避着追捕。士兵们在后面紧追不舍,却始终无法将他擒获。关键时刻,负责宫殿安全的将领当机立断,迅速调动更多的兵力,对各个重要区域进行封锁和排查。 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和较量,这个神秘人最终还是被抓住了。经过审讯,人们才得知他原来是敌国派来的奸细,企图窃取宫殿中的重要机密。幸好宫殿的门禁森严,才没有让他的阴谋得逞。 从那以后,宫殿对门禁制度更加重视,不断加强守卫力量,完善防范措施。每一个进入宫殿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盘查,确保没有任何危险人物能够混入其中。这座宫殿也因为其门禁森严的制度,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安全与稳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象征。这段历史也被后人铭记,提醒着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重视安全与防范。

森严壁垒

成语拼音

sēn yán bì lěi

成语解释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典故出处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我方迅速构建防御工事,形成了森严壁垒,让敌人难以突破。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名叫卫国。卫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也因此常常成为周边列强觊觎的目标。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庄公,他虽然有一定的治国才能,但性格优柔寡断,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常常举棋不定。 某一年,北方的强国赵国突然集结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卫国边境逼近。赵国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来势汹汹。卫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慌了神,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求和,认为卫国实力弱小,无法与赵国抗衡,不如送上丰厚的礼物,祈求赵国退兵;另一派则坚决主战,认为卫国虽然弱小,但也不能轻易屈服,应该奋起抵抗,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 卫庄公在两派之间犹豫不决,迟迟无法做出决定。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公孙杵臼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如今赵国大军压境,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应该迅速整顿军备,加强防御,在边境筑起森严壁垒,让赵国知道我们卫国虽小,但也有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 公孙杵臼的一番话,让卫庄公如梦初醒。他决定听从公孙杵臼的建议,立即下令在边境地区集结军队,加固城墙,设置陷阱,准备抵御赵国的进攻。 卫国的军民们同仇敌忾,纷纷响应国君的号召。士兵们日夜操练,百姓们也纷纷为军队提供物资和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卫国的边境就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城下挖了深深的壕沟,可谓是森严壁垒。 赵国的军队抵达边境后,看到卫国如此严密的防御,心中也不禁有些忌惮。他们多次发起试探性的进攻,但都被卫国的军队击退。赵国的将领见卫国防守如此严密,久攻不下,而且士兵们士气逐渐低落,粮草也开始短缺,无奈之下,只好下令撤军。 卫国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严密的防御,成功地抵御了赵国的侵略,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从此以后,“森严壁垒”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防御工事坚固严密,也比喻界限分明,不可逾越。它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威胁时,只要团结一致,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抵御强敌,保卫自己的家园。

师道尊严

成语拼音

shī dào zūn yán

成语解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典故出处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和扎实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维护师道尊严。

成语故事

在古代,教育被视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而师生关系更是备受尊重和重视。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夫子的教书先生。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善良,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敬重。 李夫子教学极为严格,他要求学生们勤奋刻苦,认真钻研学问。他常说:“学问之道,无捷径可走,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悉心教导,无论是聪明伶俐的还是稍显愚钝的,都一视同仁。 有一个叫王小二的学生,生性顽皮,不爱学习。他觉得李夫子的要求太过严苛,常常在课堂上捣乱。李夫子多次耐心教导他,但他都不以为然。 一次,王小二在课堂上又调皮捣蛋,李夫子十分生气,罚他站在教室外反思。王小二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回家向父母哭诉。他的父母深知李夫子的为人和用心,严厉地批评了他,并告诫他要尊重老师,听从教诲。 然而,王小二并没有因此改变。直到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学者,举办了一场知识竞赛。王小二自信满满地参加,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面对诸多问题,他竟然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只能在众人面前出丑。 这时,他才意识到李夫子平日里的严格教导是多么重要。他懊悔不已,回到学校,向李夫子诚恳地认错。李夫子并没有过多责备他,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为师之所以对你严格要求,是希望你能学有所成,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从此,王小二洗心革面,努力学习。在李夫子的悉心指导下,他进步飞速,最终考取了功名。 李夫子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学生们的衷心敬爱。他的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铭记着他的教诲,传承着他所倡导的师道尊严。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夫子这样坚守师道尊严的先生数不胜数。例如孔子,他弟子三千,周游列国,传授知识和道德,被尊为“至圣先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尊师重道、坚守师道尊严的先生们,中华的文化和智慧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师道尊严,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努力求学,追求真理。

师道尊严-成语图片

师道尊严

严惩不贷

成语拼音

yán chéng bù dài

成语解释

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不法分子,一定要严惩不贷。

成语造句

对于那些违法乱纪、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法律一定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处,绝不姑息,严惩不贷。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国家初定,百废待兴。然而,就在这看似逐渐走向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些不法之徒的阴谋与恶行。 有一个名叫赵权的官员,此人出身贫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一步步爬上了高位。起初,他心怀报国之志,为官清廉公正,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受民众的爱戴。 但随着权力的增大,他的欲望也逐渐膨胀。他开始利用手中的职权,勾结富商,收受贿赂,为他们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些富商们在他的庇护下,垄断市场,哄抬物价,百姓们苦不堪言。 一些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纷纷上书弹劾赵权。然而,赵权早已在朝中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这些弹劾的奏折要么被他中途拦截,要么被他在皇帝面前巧言化解。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李义的年轻官员挺身而出。李义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心怀正义。他深知赵权的罪行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国家必将陷入混乱。 李义经过长时间的暗中调查,收集了赵权大量的犯罪证据。他深知这是一场艰难的斗争,但他毫不退缩。 终于,在一次朝会上,李义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面,将赵权的罪行一一揭露,并呈上了确凿的证据。皇帝闻之大怒,当即下令彻查此事。 经查实,赵权的罪行确凿无疑。皇帝下令,对赵权严惩不贷,革去其官职,抄没其家产,并将其流放边疆。那些与赵权勾结的富商们,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此事过后,朝廷风气为之一振,官员们都引以为戒,不敢再有丝毫的贪赃枉法之心。国家也因此逐渐走向了真正的繁荣昌盛。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乱纪之人,终究逃不过正义的制裁。对于那些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必须严惩不贷,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严家饿隶

成语拼音

yán jiā è lì

成语解释

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

典故出处

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那模样活像个严家饿隶。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户截然不同的人家。一家姓严,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境殷实,奴仆成群,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另一家则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家境贫寒,每日为了温饱而辛勤劳作。 严家的主人,仗着家族的权势和财富,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对家中的奴仆也是极为苛刻,稍有不如意,便是打骂责罚。那些奴仆们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心中却充满了怨恨和无奈。 在严家众多的奴仆中有一个名叫阿福的年轻人。阿福生性善良,勤劳朴实,但在严家的日子里,他受尽了折磨和欺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一直忙到深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食物,甚至经常食不果腹。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严家主人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帮助乡亲们,反而趁机抬高粮价,大发灾难财。阿福看着乡亲们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同情。 一天,阿福实在无法忍受严家主人的恶行,决定逃离严家。他历经艰辛,来到了另一个小镇。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人。老人见他孤苦伶仃,便收留了他,并教给他一些生存的技能。 阿福十分感激老人的帮助,他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渐渐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们还在受苦受难。 几年后,阿福积攒了一些财富,他决定回到家乡,帮助乡亲们度过难关。当他回到家乡时,发现严家因为主人的恶行,已经遭到了众人的唾弃和反抗。严家的产业也逐渐衰败,那些曾经在严家作威作福的人,如今都陷入了困境。 阿福用自己的财富买了粮食,分发给乡亲们。乡亲们对他的善举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他的仁义。而曾经不可一世的严家,如今却沦为了“严家饿隶”,那些曾经趾高气昂的奴仆们,如今也只能流落街头,为了一口饭而苦苦挣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仗势欺人,为富不仁。否则,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和权势,最终也可能落得悲惨的下场。而善良和仁义,才是永恒的财富,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严气正性

成语拼音

yán qì zhèng xìng

成语解释

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典故出处

《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诸多诱惑时,始终坚守原则,保持着自己的正直和坚毅,这种严气正性的品质令人钦佩。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赵孟的书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饱读诗书,心怀远大抱负。 赵孟生活的时代,社会风气颇为浮躁,人们往往追名逐利,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不择手段。然而,赵孟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许多考生为了能够金榜题名,不惜作弊行贿。而赵孟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问和真才实学,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名列前茅。当有人劝他去巴结权贵,以谋取更高的官职时,赵孟严词拒绝,他说道:“吾求学为官,乃是为了造福百姓,一展抱负,而非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蝇营狗苟。” 后来,赵孟被任命为一方县令。他所管辖的地区,豪绅恶霸横行,欺压百姓,民不聊生。赵孟上任后,决心整顿这一乱象。他不畏强权,对那些违法乱纪的豪绅恶霸严惩不贷。一些恶霸企图用金钱贿赂他,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赵孟当场将送来的财物扔出府外,义正言辞地说道:“为官者,当以公正廉洁为本,岂可为了些许财物而丧失良心!” 在赵孟的治理下,当地的风气逐渐好转,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他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他们联合起来,向朝廷上书诬陷赵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污蔑,赵孟毫无惧色,他亲自前往京城,向皇帝陈述实情。皇帝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不仅没有降罪于他,反而对他的正直和勇气大加赞赏,升了他的官职。 赵孟一生都秉持着严气正性的品质,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千古,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正如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赵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至理名言,展现了一个真正有气节、有品性的君子风范。他的严气正性,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正义和光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严丝合缝

成语拼音

yán sī hé fèng

成语解释

指缝隙严密闭合。

典故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外省的地平,多是用木板铺的,上面严丝合缝盖上,轻易看不出来。”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这件家具的拼接工艺十分精湛,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严丝合缝,简直堪称完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匠的木匠,他以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 李匠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技艺。他勤奋好学,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一年,小镇上的富商决定建造一座豪华的府邸。他听闻了李匠的名声,便重金聘请他来负责木工部分的工作。李匠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深知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技艺的绝佳机会。 在建造府邸的过程中,李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一块木材的挑选,他都亲自把关,确保材质优良、纹理美观。在加工木材时,他更是一丝不苟,无论是锯、刨、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不差分毫。 终于,到了安装门窗和家具的环节。李匠精心测量,仔细雕琢,将每一个部件都制作得恰到好处。当所有的部件安装完毕,人们惊奇地发现,门窗的拼接处严丝合缝,没有一丝缝隙;家具的榫卯结构紧密结合,稳固无比。 富商前来验收时,看到这完美的成果,赞不绝口。他对李匠说:“你的手艺真是出神入化,这严丝合缝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从此,李匠的名声更加响亮,人们纷纷慕名而来,请他打造各种木制品。 李匠之所以能够做到严丝合缝,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技艺,更是因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深知,只有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能工巧匠都凭借着这种追求严丝合缝的精神,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杰作。例如,古代的建筑工匠们建造的宫殿楼阁,其结构精巧,构件之间的连接严丝合缝,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种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该学习李匠这种严丝合缝的精神,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严刑峻法

成语拼音

yán xíng jùn fǎ

成语解释

峻严酷。严厉的刑吠严峻的法令。

典故出处

《后汉书·崔髎传》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

成语典故

若仍严刑峻法,使直言者常获重谴;日日讲聚敛,使百姓生机愈困,则天下事不堪问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成语造句

在治理国家时,不能一味依赖严刑峻法,还需注重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社会秩序较为混乱,贵族们肆意妄为,平民百姓生活困苦。 商鞅来到秦国,他深知要使国家强大,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于是,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商鞅制定的法律条文极为详细和严格,对各种犯罪行为都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比如盗窃,哪怕只是偷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财物,也会受到重罚;打架斗殴,更是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在一开始,许多人对这些严刑峻法表示不满和质疑。一些贵族认为商鞅的做法过于苛刻,会引起民怨。然而,商鞅坚信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惩罚太子,那么他所制定的法律将失去公信力;但如果惩罚太子,又会得罪权贵。商鞅最终决定,虽然不能直接惩罚太子,但要处罚太子的老师,以警示众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在商鞅的严刑峻法治理下,社会秩序逐渐好转。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大幅减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然而,商鞅的严刑峻法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在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后,那些曾经被他得罪的贵族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鞅所推行的严刑峻法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使秦国变得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对于商鞅的严刑峻法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这种极端的手段能够迅速整顿社会秩序;而也有人认为,过度的严刑峻法可能会导致民众的恐惧和不满,不利于长期的统治。 但无论如何,“严刑峻法”这个成语所代表的那种严格、严厉的治理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后人在思考治理国家的策略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成语拼音

yán yǐ lǜ jǐ,kuān yǐ dài rén

成语解释

律约束。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典故出处

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能充分考虑他人的处境,尊重他人的选择,而对待自己则严格要求,真正做到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恪的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心怀壮志。 李恪为官之初,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任职。这个县城虽然不大,但各种事务繁杂,百姓的需求众多。李恪初来乍到,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处理政务时,李恪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梳理一天的工作,认真思考每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自己的失误,他从不找借口推脱,而是深刻反思,努力改正。有一次,因为他对一项政策的理解有误,导致部分百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得知后,立即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采取措施弥补损失。他的这种自我反省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赢得了百姓们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对待下属和百姓,李恪却展现出了宽容大度的一面。他的一位下属因为疏忽,在一份重要的文件中出现了错误。这位下属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李恪的责罚,然而李恪只是温和地指出了错误,并耐心地教导他如何避免类似的失误。他深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在对待百姓的诉求时,李恪更是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宽容。有一位老农因为土地纠纷来到县衙告状,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李恪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亲自为老农倒茶,安抚他的情绪,然后仔细倾听他的诉求。经过调查,发现老农确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李恪果断地为老农主持了公道,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李恪的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在当地传为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县城在他的治理下,变得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朝廷听闻了李恪的事迹,对他进行了表彰和提拔。李恪被调任到更大的城市任职,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良的作风,为更多的百姓谋福祉。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恪这样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身作则,严于修身,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楷模。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严以律己,不断提升自己;宽以待人,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严阵以待

成语拼音

yán zhèn yǐ dài

成语解释

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典故出处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成语典故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成语造句

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战士们迅速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为边域的小城。这座小城地处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边域的百姓生活安宁,他们勤劳耕作,贸易往来频繁。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有一天,边境传来了警报,一支强大的敌军正朝着边域逼近。敌军气势汹汹,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边域的守将名叫李猛,是一位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将领。当他得知敌军来袭的消息后,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他迅速召集了城中的军民,进行了紧急的部署。 李猛深知,面对强敌,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他首先组织士兵们加强城墙的防御工事,准备了充足的箭矢和滚木礌石。同时,他又安排百姓们将家中的粮食和财物妥善收藏,以防被敌军掠夺。 在李猛的指挥下,城中的军民们齐心协力,严阵以待。士兵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上,目光炯炯,时刻保持着警惕。百姓们也纷纷主动为士兵们提供后勤支援,送水送饭,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终于,敌军兵临城下。他们看到边域城墙上严整的防守阵势,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丝犹豫。但敌军将领自恃兵力强大,还是下令攻城。 然而,边域的军民们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的抵抗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敌军在城下损兵折将,却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经过数日的激战,敌军士气低落,粮草也渐渐匮乏。而边域的军民们却越战越勇,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最终,敌军无奈之下选择了撤退。边域城成功地抵御了敌军的进攻,保住了一方平安。 在这场保卫战中,边域的军民们以严阵以待的态度和团结一心的精神,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也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激励后人保卫家园、勇敢抗争的典范。

义正词严

成语拼音

yì zhèng cí yán

成语解释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典故出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成语典故

本大臣、本部堂声罪致讨,义正词严,断断不能再缓矣。★清·林则徐《会谕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

成语造句

面对他的无理指责,我毫不退缩,义正词严地反驳了他的错误观点。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官员,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考取了功名,进入了官场。李正心怀正义,一心想要为百姓谋福祉,改变这黑暗的现状。 在他所任职的地方,有一位权贵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占百姓的土地,建造豪华的府邸。百姓们敢怒不敢言,纷纷向李正诉苦。李正听闻此事后,义愤填膺,决定要为百姓讨回公道。 他亲自带人前往权贵的府邸,要求权贵归还百姓的土地。权贵见李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官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嚣张地说:“你算什么东西,也敢来管我的事!” 然而,李正毫无畏惧,他目光坚定,义正词严地说道:“你仗势欺人,强占百姓土地,这是违法乱纪的行为。我身为官员,有责任维护公平正义,定要让你受到应有的惩罚!” 权贵被李正的气势所震慑,但仍试图狡辩:“我这是为了地方的繁荣发展,你不要不识好歹。” 李正大声驳斥:“你所谓的繁荣发展,不过是以百姓的痛苦为代价,这种歪理邪说休想蒙混过关!” 李正据理力争,引经据典,列举了历朝历代因官员贪污腐败、欺压百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他说:“昔日,商纣无道,鱼肉百姓,最终亡国;秦朝苛政,民不聊生,二世而亡。如今,你若不知悔改,继续作恶,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权贵终于哑口无言,在李正的坚决态度下,不得不归还了百姓的土地。 李正的义举传遍了整个地区,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而他义正词严、不畏权贵的事迹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激励着更多的官员坚守正义,为百姓谋福祉。

庄严宝相

成语拼音

zhuāng yán bǎo xiàng

成语解释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典故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走进那座古老的寺庙,一尊尊佛像呈现出庄严宝相,令人心生敬畏。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国度。这个国度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但也并非毫无烦恼。 当时,国王是一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他心怀天下,一心想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然而,国家的繁荣却引来了周边一些势力的觊觎。 在国家的边境,有一个游牧部落时常骚扰,抢夺百姓的财物,给边境的安宁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国王决定派出大军,抵御外敌。 将军率领着英勇的士兵们奔赴边境,与游牧部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多次浴血奋战,终于将敌人击退,保卫了国家的和平。 当将军凯旋而归时,国王决定在王宫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王宫布置得美轮美奂,各种珍馐美味摆满了餐桌,乐师们演奏着欢快的乐曲。 就在众人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面容严肃,向国王进言道:“陛下,虽然此次胜利值得庆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如今的和平只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国防,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切不可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放松警惕,失去了庄严宝相。” 国王听了大臣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过去,国家也曾经历过艰难的时期,正是因为全体臣民的努力和团结,才迎来了如今的繁荣。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有庄重威严的仪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 于是,国王站起身来,郑重地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我们要以此次胜利为契机,继续努力,让国家更加强大。” 此后,国王更加勤奋地处理政务,关注民生。他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加强军事训练。在国王的带领下,国家日益强盛,真正成为了一个让周边国家都敬畏的强国。 而“庄严宝相”这个成语,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种精神象征,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庄重、威严的姿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庄严宝相-成语图片

庄严宝相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