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刑峻法

成语拼音

yán xíng jùn fǎ

严刑峻法成语解释

峻严酷。严厉的刑吠严峻的法令。

典故出处

《后汉书·崔髎传》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

成语典故

若仍严刑峻法,使直言者常获重谴;日日讲聚敛,使百姓生机愈困,则天下事不堪问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成语造句

在治理国家时,不能一味依赖严刑峻法,还需注重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社会秩序较为混乱,贵族们肆意妄为,平民百姓生活困苦。 商鞅来到秦国,他深知要使国家强大,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于是,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商鞅制定的法律条文极为详细和严格,对各种犯罪行为都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比如盗窃,哪怕只是偷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财物,也会受到重罚;打架斗殴,更是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在一开始,许多人对这些严刑峻法表示不满和质疑。一些贵族认为商鞅的做法过于苛刻,会引起民怨。然而,商鞅坚信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惩罚太子,那么他所制定的法律将失去公信力;但如果惩罚太子,又会得罪权贵。商鞅最终决定,虽然不能直接惩罚太子,但要处罚太子的老师,以警示众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在商鞅的严刑峻法治理下,社会秩序逐渐好转。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大幅减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然而,商鞅的严刑峻法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在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后,那些曾经被他得罪的贵族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鞅所推行的严刑峻法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使秦国变得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对于商鞅的严刑峻法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这种极端的手段能够迅速整顿社会秩序;而也有人认为,过度的严刑峻法可能会导致民众的恐惧和不满,不利于长期的统治。 但无论如何,“严刑峻法”这个成语所代表的那种严格、严厉的治理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后人在思考治理国家的策略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严刑峻法-成语图片

严刑峻法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