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

成语拼音

shēng sè jù lì

声色俱厉成语解释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典故出处

《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成语典故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成语造句

他在批评犯错的员工时,完全不留情面,声色俱厉地指出了他们的问题。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朝代,有一位官员名叫郑厉公。郑厉公执政初期,国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当时,朝廷中存在着一些权臣,他们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常常做出一些违背国法和道德的事情。郑厉公对此深感忧虑,他决心要整顿朝纲,恢复国家的秩序。 一日,郑厉公召集了这些权臣,在朝堂之上,他声色俱厉地指出他们的种种不法行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面容严肃且充满威严,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引经据典,以古代明君的事例来告诫这些权臣,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郑厉公说道:“昔日尧舜之治,以公正廉明而得民心,国家繁荣昌盛。而如今你们却为所欲为,将国法视为无物,这如何对得起百姓,又如何对得起祖宗社稷!”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那些权臣们个个心惊胆战。 这些权臣们从来没有见过郑厉公如此严厉的态度,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其中一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过自新,重新为国家效力。然而,也有一些人仍然执迷不悟,试图继续与郑厉公对抗。 郑厉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继续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这些顽固的权臣。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严厉打击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同时提拔了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家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朝政也开始走上正轨。百姓们对郑厉公的果敢和决断拍手称赞,国家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郑厉公以声色俱厉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地整顿了朝纲,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也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位有勇有谋、敢于担当的明君典范。而“声色俱厉”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时的严厉态度和坚定决心。

声色俱厉-成语图片

声色俱厉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