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有一说一的36个成语

形容有一说一的36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一说一、直言不讳等特点。

广开言路

成语拼音

guǎng kāi yán lù

成语解释

广:扩大;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典故出处

《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贾山写《至言》向汉文帝进谏,阐述广开言路的道理,他认为如广开言路,善于养士,则国家就会强大,好比“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汉文帝读了觉得很有道理,确实可行,就听取他的意见广开言路。

成语造句

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种氛围,让民众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广开言路。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新皇登基,这位皇帝深知治理国家不能仅凭一己之力,需要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始,朝堂之上的气氛有些沉闷,大臣们因为各种顾虑不敢畅所欲言。皇帝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发布诏令,鼓励所有臣民都可以向朝廷进言,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建议,都可以直言不讳。 为了让大家打消顾虑,皇帝还亲自表率,对于一些敢于直言的人给予奖励和表彰。渐渐的,朝堂之上开始活跃起来,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民间也有不少有识之士通过各种途径向朝廷传递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有一次,一位普通的读书人通过层层关卡,终于将自己对于水利工程的改进建议呈递到了皇帝面前。皇帝认真阅读后,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非常有价值,于是召集大臣们一同商议,并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一举措使得国家的水利工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也随之大幅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国家在广开言路的氛围下变得日益繁荣昌盛。皇帝也深刻体会到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他时常引用古代明君的事例来提醒自己和大臣们,要保持这种开放的态度。 正如历史上的齐威王,他曾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言,使得齐国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而这位皇帝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像历史上那些成功的朝代一样,通过广开言路,汇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在广开言路的政策下,国家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问题和危机,同时也激发了臣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这个朝代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备受称赞的辉煌时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广开言路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让各种声音都能够被听到,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都需要有这样开放和包容的氛围,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开诚布公

成语拼音

kāi chéng bù gōng

成语解释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典故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成语典故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造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真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这样才能建立深厚而稳固的关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忠诚备受尊敬。 当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真诚和公正的态度。有一次,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出征前,他召集众将开会,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诸葛亮毫无保留地将敌我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说:“如今局势复杂,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克服困难。我会以开诚布公之心对待各位,也希望大家能坦诚相待,为了国家的利益共同努力。”众将听后,无不为诸葛亮的真诚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全力追随。 在战场上,诸葛亮更是以身作则,对将士们关怀备至。他与将领们共同商议战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也不会轻易驳斥,而是认真思考其合理性。 有一位年轻的将领,起初对诸葛亮的一些决策有所疑虑,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怪罪他,反而耐心地与他交流,解释自己的想法和依据。最终,这位将领被诸葛亮的真诚和智慧所折服,全心投入到战斗中。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开诚布公,使得蜀汉军队上下一心,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他的这种品质也深深影响了蜀汉的官员和百姓,大家都以他为榜样,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诸葛亮的开诚布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所传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中,只有以真诚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理想。这种开诚布公的精神,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开门见山

成语拼音

kāi mén jiàn shān

成语解释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典故出处

唐·刘得仁《青龙寺僧院》:“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成语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一向写诗都是开门见山,一下笔就触及题旨,从不拐弯抹角,如《远别离》的第一句就是“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蜀道难》的第一句是:“噫吁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长相思》第一句写:“长相思,在长安。”。

成语造句

我跟他说话从来都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高大的山,一座叫太行,一座叫王屋。这两座山严重阻碍了村民们的出行,每次要去外面都要绕很远的路。 愚公已经九十岁了,但他的精神矍铄,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们要尽全力铲除这两座大山,让道路变得通畅,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用再受这大山的困扰了。”大家听了都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愚公带领着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开始了移山的工程。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拿着锄头、铲子等工具,一点一点地挖山、运土。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 邻居们看到愚公一家的举动,有的嘲笑他们说:“你们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凭借你们几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移得走这两座大山呢?”愚公却坚定地说:“我虽然老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还会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会增高,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山移走的。”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太行和王屋两座山背走了。从此,愚公的门前变得畅通无阻,村民们都非常感激愚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要像愚公一样勇往直前,直接面对问题,努力去解决它。这也正是“开门见山”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即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直接进入主题。就如同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直接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人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比如,商鞅变法,就是直接针对秦国的弊端进行改革,虽然遇到了重重阻力,但最终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这种开门见山的精神,遇到事情不推诿、不逃避,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事求是

成语拼音

shí shì qiú shì

成语解释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典故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成语典故

汉景帝时期,河间王刘德特别喜欢研究儒家的经典著述,他读儒学时总是根据实例求证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后,亲自抄写一份给原主,同时还赠以金银。因此很多人慕名给他送书。长此以往,他的藏书比朝廷的存书还多。

成语造句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要做到实事求是。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华国。华国的君主十分重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他渴望找到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国家状况、帮助他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 在华国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李明。李明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正直的人,他深知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他经常深入民间,实地考察百姓的生活状况,收集真实的信息反馈给君主。 有一次,华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其他大臣们为了讨好君主,纷纷上报说旱灾并不严重,百姓们依然生活富足。但是李明却站出来,实事求是地向君主禀报了真实的情况,包括灾区的范围、百姓的困境以及可能引发的后续问题。 君主一开始很生气,认为李明在夸大其词。但是李明毫不畏惧,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因为隐瞒灾情而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的例子。他说:“陛下,我们不能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了解国家的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同古代的明君,他们总是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明智的决策,才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君主被李明的真诚和勇气所打动,决定亲自去灾区视察。当他看到百姓们真的在受苦挨饿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君主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旱灾,包括开仓放粮、兴修水利等。 在李明的影响下,华国的朝堂逐渐形成了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大臣们不再只说好听的话,而是敢于说实话、办实事。华国也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多年后,华国面临一场与邻国的战争。在战争前,李明再次发挥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形势,提出了合理的战略建议。虽然这个建议一开始并不被其他大臣所认同,但是君主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采纳了李明的建议。 最终,华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国家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李明也因为他的实事求是和卓越贡献,成为了华国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从那以后,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华国深深扎根,成为了这个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人们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隐瞒,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推心置腹

成语拼音

tuī xīn zhì fù

成语解释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典故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成语典故

西汉未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雄讨莽。公元23年初,刘玄被立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在这些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同时,刘秀与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阳河流城征战多年。打了不少胜仗。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民起义军于邬(今河北束鹿县东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帅为列候。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是否出于真意。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抚之计,下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了,只听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已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腹”成语,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成语造句

朋友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倾诉时能够推心置腹,这样的友谊才会更加深厚和长久。

成语故事

在汉朝末年,局势动荡不安,群雄并起。刘秀经过一番艰苦的征战,逐渐崭露头角。 当时,刘秀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萧王,他勇猛善战,为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势力的扩张,刘秀不得不面对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在刘秀的阵营中,有一些将领对萧王产生了疑虑和猜忌。他们担心萧王势力过大,会对刘秀的统治构成威胁。刘秀深知这些将领的心思,但他也清楚萧王的忠诚和才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秀决定亲自找萧王谈话。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刘秀将萧王请到自己的营帐中,两人相对而坐。刘秀诚恳地看着萧王,开始推心置腹地与他交流。 刘秀回忆起他们一同经历过的艰难岁月,那些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时光。他对萧王说:“吾与将军,自起兵以来,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如今局势虽稍定,但仍需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成就大业。我深知将军之忠诚和才干,绝无半点猜疑之心。” 萧王听了刘秀的话,深受感动。他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忠心,表示愿意一如既往地为刘秀效力。 刘秀接着说:“众人对将军有所疑虑,实乃人之常情。但我希望将军能明白,我对将军是绝对信任的。我相信将军不会辜负我的信任,会与我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 萧王感激涕零,他起身向刘秀行礼,表示自己绝不背叛。从此,刘秀和萧王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他们携手并肩,继续为统一天下而努力。 刘秀这种推心置腹的做法,不仅消除了内部的猜疑和矛盾,也让手下的将领们更加忠心耿耿。在他的领导下,汉军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平定了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而“推心置腹”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毫无保留地交流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领导者都懂得运用推心置腹的策略,来凝聚人心,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如同刘秀一样,以真诚和信任赢得了下属的忠心和拥护,共同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言听计从

成语拼音

yán tīng jì cóng

成语解释

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典故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成语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齐王韩信一举击败项羽的20万大军,项羽派谋士武涉去劝韩信亲近他,与刘邦为敌或者自己称王、三分天下,告诉他一旦项王失败,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韩信说:“汉王十分信任我,对我言听计从,我不能失道义。”。

成语造句

他对他的导师非常尊敬,在学术研究上几乎对导师言听计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君主叫做卫鞅。卫鞅自幼聪慧好学,对国家的治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宏伟的抱负。 当时,这个诸侯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卫鞅深知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四处奔走,向君主进言自己的改革主张。 而这位诸侯国的君主一开始对卫鞅的话半信半疑,但卫鞅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和对局势的深刻分析,逐渐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君主决定给予卫鞅一个机会,让他尝试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 卫鞅得到君主的支持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涉及土地制度、税收、军事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君主对卫鞅可谓是言听计从,几乎完全按照他的建议和计划来执行。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贵族和旧势力因为自身利益受损,对卫鞅的改革进行强烈抵制和反对。他们在君主面前不断进谗言,试图动摇君主对卫鞅的信任。但君主始终坚定地站在卫鞅一边,不为所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鞅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百姓们过上了更加安稳和富足的生活,对卫鞅和君主充满了感激之情。 而君主也因为自己当初对卫鞅的言听计从而收获了巨大的回报,国家变得富强昌盛,他的统治也更加稳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一个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正确的见解时,作为领导者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做到言听计从。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正如卫鞅和那位君主一样,他们的合作和相互信任,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言无不尽

成语拼音

yán wú bù jìn

成语解释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典故出处

《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

成语典故

后齐时期,丞相高洋与相府参军高德政关系十分融洽,高德政言无不尽,高洋言听计从。高祖在晋阳去世,渤海王世宗继位,在晋阳处理后事时被盗贼所杀。高德政拥立高洋为文宣皇帝,高洋拜他为侍中,一唱一和。

成语造句

他对待朋友十分真诚,朋友有困惑向他询问,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景公在位。他有一位非常得力的大臣名叫晏婴,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晏子智慧超群,为人正直,一心为国为民。有一次,齐景公为了增加自己的享乐,打算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他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许多大臣都慑于景公的权威,不敢直言反对。然而,晏子却挺身而出。 晏子对齐景公说:“大王,如今国家还有很多百姓生活困苦,我们应该把精力和财力放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大兴土木去建造宫殿。如果只为了满足您的私欲而不顾百姓的死活,这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啊。”齐景公听后有些不悦,但他也知道晏子的话有道理,便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 晏子诚恳地说道:“大王,臣愿对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应该以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为重。现在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钱财和人力,比如修筑堤坝预防水患,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等。如果把资源浪费在不必要的宫殿建设上,将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齐景公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说:“晏子,你的话朕会认真考虑的。”最终,齐景公打消了建造豪华宫殿的念头,转而把精力放在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上。 晏子正是凭借着这种言无不尽的精神,多次向齐景公进谏忠言,帮助齐国保持了稳定和繁荣。他的行为也赢得了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晏子这样敢于言无不尽的忠臣还有很多。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冒犯君主的威严,直言进谏。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言无不尽这个成语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重要的事情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要因为种种原因而隐瞒或退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着这种真诚和坦率的态度,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忠言逆耳

成语拼音

zhōng yán nì ěr

成语解释

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典故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成语典故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成语造句

虽然很多人都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但是当真正听到逆耳的忠言时,却还是不太容易接受。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的君主十分自负且刚愎自用。他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于大臣们的建议常常不屑一顾。 这位君主手下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一心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利益着想。一次,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大臣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君主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于是鼓起勇气向君主进谏。 大臣言辞恳切地分析了当前局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希望君主能够慎重考虑。然而,君主却觉得大臣是在故意挑战他的权威,是在质疑他的能力,顿时怒火中烧。 “你竟敢如此大胆,对我的决策指手画脚!”君主愤怒地斥责大臣。 大臣并没有因为君主的愤怒而退缩,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说道:“陛下,臣一心只为国家和您着想啊。忠言往往逆耳,但却能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啊。” 可是君主根本听不进去,他一怒之下将大臣贬谪到了偏远之地。 没有了大臣的直言进谏,君主在决策上更加肆意妄为。不久之后,国家果然因为之前的决策失误陷入了困境,周边的敌国趁机发动攻击,国内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此时的君主才如梦初醒,他想起了大臣曾经的忠言,懊悔不已。他终于明白,那些逆耳的忠言才是真正对自己和国家有益的。 他赶紧派人召回了大臣,并诚恳地向大臣道歉:“是我错了,当初没有听你的忠言,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大臣不计前嫌,再次尽心尽力地辅佐君主,帮助国家慢慢走出了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就如同《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魏征对唐太宗的直言进谏,虽然有时话语不中听,但却能让君主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真诚指出我们不足的话语,不要因为一时的自尊心作祟而拒绝接受,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正言厉色

成语拼音

zhèng yán lì sè

成语解释

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典故出处

《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成语典故

贾宝玉去探访林黛玉,正赶上她在睡觉,就去推醒她,黛玉故意不去理他。宝玉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给她讲扬州黛山林子洞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黛玉见他正言厉色,以为真有其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取笑她。

成语造句

他在指出对方错误的时候正言厉色,让人不得不重视他所说的话。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大臣名叫李严。 李严为人正直,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当时的朝廷中存在着一些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些官员为了个人私利相互勾结,鱼肉百姓。李严对此深恶痛绝,他决定要站出来,整顿这股歪风邪气。 一次,在朝廷的重要会议上,面对那些心怀叵测的官员们提出的不合理建议,李严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站出来正言厉色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和弊端。他引经据典,用前朝的兴衰事例来警示众人,让他们明白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那些被他当面斥责的官员们,有的面露羞愧之色,有的则心怀怨恨。但李严毫不畏惧,他坚信自己所做的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在朝堂上一次次地直言进谏,对于那些不正当的行为和决策,他始终保持着严厉的态度,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的行为引起了君主的高度重视。君主开始反思朝廷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渐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在李严的努力下,朝廷的风气逐渐得到改善,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也有所收敛。 然而,李严的正言厉色也为他树敌不少。那些被他得罪的官员们开始联合起来,寻找机会对他进行报复。他们在君主面前捏造罪名,诬陷李严。尽管君主对李严有所了解,但面对众多官员的指责,也不免产生了怀疑。 最终,李严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坚信,只要自己秉持着正义和公正,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而他的正言厉色,也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提醒着后人要敢于直言,坚守正义,不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李严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错误和不正之风时,我们要有正言厉色的勇气和决心,敢于站出来维护真理和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打击所击败,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直言不讳

成语拼音

zhí yán bù huì

成语解释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典故出处

《晋书·刘隗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成语典故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孝武帝命刘波坐镇北方。刘波身患重病,估计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情况与治国建议讲出来,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成语造句

他这个人性格坦率,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能够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怕得罪人。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魏征的大臣。 魏征出身贫寒,但他聪慧过人且极具胆识。他深知直言进谏对于国家和君主的重要性,因此从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始终秉持着公正和忠诚之心。 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之人,但有时也会犯错。一次,李世民想要大兴土木修建一座豪华宫殿,众大臣们虽心中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慑于皇帝的威严不敢直言。然而魏征却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地向李世民进言,详细阐述了此时大兴土木的弊端以及可能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李世民听后,虽然心中有些不快,但还是冷静下来思考了魏征的话,最终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 还有一次,李世民因为一件小事而错怪了一位大臣,甚至准备对其严惩。魏征得知后,立刻进宫面见李世民,他直截了当地指出皇帝的错误,并且引用历史上的诸多事例,说明君主公正断案的重要性。李世民起初有些恼火,但在魏征的诚恳劝说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不仅释放了那位被冤枉的大臣,还对魏征的直言不讳越发赞赏。 魏征的直言不讳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是真正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深知只有通过诚恳的进谏,才能帮助皇帝做出正确的决策,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在魏征的一生中,他无数次直言不讳地向李世民进言,虽然有时会触怒皇帝,但他的忠诚和智慧也赢得了李世民的敬重和信任。在他的辅佐下,唐朝日益繁荣,开创了辉煌的盛世。 魏征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他的直言不讳也被后世所传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臣子的忠诚和担当,也让人们明白,真话虽然有时刺耳,但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只有敢于直言不讳,才能让社会不断进步,让国家长治久安。

直言贾祸

成语拼音

zhí yán gǔ huò

成语解释

直:坦率、直爽;贾:买,引伸为招致。指说话坦率的人会惹祸。

典故出处

《左传·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伯宗为人正派耿直,敢讲敢为,不怕得罪权势。他的妻子每次在他上朝时提醒他不要讲直话,避免直言贾祸,晋厉公是一个昏庸暴虐的君主,喜欢溜须拍马之徒,他看不惯伯宗的正直,就听信谗言将伯宗处死。

成语造句

他总是心直口快,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结果因为直言贾祸,给自己惹来了不少麻烦。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鬻拳的人。 鬻拳是楚国的臣子,他对国家忠心耿耿,但性格直率。有一次,楚国的国君想要攻打某个诸侯国,大臣们都纷纷附和,认为这是一个扩张势力的好机会。然而,鬻拳却看出了其中的弊端,他直言不讳地向国君进谏,分析了这场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劝国君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可是国君却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要出兵。鬻拳十分着急,他再次恳切地劝说国君,但国君依然固执己见。在无奈之下,鬻拳竟然拔出剑来,威胁国君如果执意要开战,他就会做出过激的举动。国君被他的举动吓住了,最终不得不重新考虑这场战争,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给楚国带来灾难的战争。 虽然鬻拳的行为暂时阻止了战争,但他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太过鲁莽,冒犯了国君。他主动请求处罚,国君虽然生气,但也念及他的一片忠心,没有过重地责罚他。 后来,楚国又面临了一次危机。敌军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鬻拳再次挺身而出,他组织城中的百姓和士兵积极抵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不幸的是,他最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鬻拳的一生,虽然因为直言不讳而多次遭遇困境,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行为虽然引来了灾祸,但他的精神却被后人铭记。他的故事成为了“直言贾祸”这个成语的典型例证,提醒着人们在直言进谏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忠诚和勇敢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鬻拳这样因为直言而遭遇不幸的人还有很多,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了正义和真理,有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它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表里如一

成语拼音

biǎo lǐ rú yī

成语解释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典故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成语典故

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成语造句

他做人做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守原则,从不让自己的行为违背内心的想法,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李信的年轻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心地善良,为人正直。 李信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从不抱怨,总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他平日里乐于助人,对待邻里乡亲都非常友善和热情。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有一次,镇上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路上,其他人都因为怕惹麻烦而不敢上前搀扶。然而,李信看到后,立刻飞奔过去,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起,并送他回家。老人的家人对李信感激不已,想要给他一些报酬,但李信坚决拒绝了,他说:“这只是我应该做的,不需要任何回报。” 还有一次,李信的一位朋友因为做生意失败而陷入了困境。李信得知后,不仅没有嫌弃他,反而主动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借给朋友,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朋友对李信的义气和真诚深感敬佩,发誓一定要报答他。 李信的这些行为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或者回报,而是出于他内心的善良和正直。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他的行为都是一致的。他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信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小镇。人们都对他敬佩有加,纷纷称赞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就连当地的官员也听闻了他的事迹,对他十分赞赏,并推荐他担任了小镇上的一个重要职务。 在担任职务期间,李信依然保持着他的本色。他公正廉明,兢兢业业地为百姓们服务。他从不接受贿赂,也不滥用职权,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也为小镇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李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应该做到表里如一。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里,都应该保持一致的品德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和稳健。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信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的风范,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信这样表里如一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畅所欲言

成语拼音

chàng suǒ yù yán

成语解释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典故出处

明·李清《三垣笔记·崇桢》熊司副开元请对,意在攻周辅延儒,故请屏人,诸臣请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请退,则谕止之,故开元不能畅所欲言。”

成语典故

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畅所欲言。★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

成语造句

在这次的研讨会上,大家气氛融洽,没有任何束缚,都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英明睿智,他非常重视百姓的声音,希望能听到大家畅所欲言,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有一天,国王决定在王宫前的广场上举办一次盛大的集会,邀请所有的百姓都来参加。人们纷纷涌来,广场上热闹非凡。国王站在高台上,对着众人说道:“我的子民们,今日我希望你们能抛开一切顾虑,畅所欲言,把你们心中的想法、对国家的建议都讲出来。” 一开始,百姓们还有些拘谨,但看到国王真诚的目光,渐渐有人鼓起勇气站出来说话。一位老者说道:“陛下,我们村子旁边的河流每年都会泛滥,淹没很多农田,希望能修建一些堤坝来保护我们的庄稼。”国王听后,立刻点头,表示会安排大臣去处理这件事。 接着,一个年轻人也站出来说:“陛下,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商业可以更加繁荣,要是能降低一些贸易的税收,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商人,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富足。”国王思考了片刻,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便承诺会和大臣们商议此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畅所欲言,各种建议和问题都被提了出来,国王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并一一给予回应和承诺。这次集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百姓们感受到了国王的重视和关怀,对国家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在之后的日子里,国王按照百姓们的建议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建设。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百姓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而这个国家也因为国王的开明和百姓们的畅所欲言,变得更加和谐、繁荣。 正如《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才成就了大唐的盛世。在这个故事里,国王正是因为给了百姓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了解民生,做出正确的决策。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明白广纳良言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不断进步,长治久安。而对于百姓来说,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也是一种幸福和权利的体现。他们的声音被重视,他们的建议被采纳,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走向繁荣昌盛的基石。

从谏如流

成语拼音

cóng jiàn rú liú

成语解释

谏直言规劝。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典故出处

汉·班彪《王命论》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成语典故

也有少数聪明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成语造句

领导者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做到从谏如流,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决策,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后,深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广纳群臣的意见,做到从谏如流。他的朝堂上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魏征。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泰山封禅,以彰显自己的功绩。他满心欢喜地将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本以为会得到大家的赞同,没想到魏征却站出来反对。魏征直言道:“陛下虽然有一些功绩,但现在国家还并不富足,百姓的生活也有待改善。此时去泰山封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唐太宗听后,心中有些不悦,但他还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魏征的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认识到魏征说得有道理,于是便打消了去泰山封禅的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对一个官员的任用有所疑虑,便询问群臣的意见。有些大臣为了迎合唐太宗,纷纷表示赞同,但魏征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这个官员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品德上有缺陷,不适合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唐太宗一开始有些犹豫,但在魏征的据理力争下,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另选他人担任此职。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谏如流的品质。他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里的“人镜”指的就是魏征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正是因为唐太宗能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和治理方式,国家才得以繁荣昌盛。 历史上也有一些君主不能做到从谏如流,导致国家陷入困境。例如,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不听大臣们的劝谏,肆意妄为,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从唐太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从谏如流的品质,才能广纳群言,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团队,都需要有这样的领导者,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推动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学习唐太宗的这种品质,在与人交往中,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单刀直入

成语拼音

dān dāo zhí rù

成语解释

用短柄刀直接刺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比喻说话直接了当,不绕弯子。

典故出处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成语典故

上面一篇嗣汉六十二代天师正一真人张元旭”的序文,尤为单刀直入。★鲁迅《热风》三十三

成语造句

谈判桌上,对方还在拐弯抹角,我方代表却单刀直入,直接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局势动荡,英雄辈出。关羽,这位义薄云天的猛将,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刘备和孙权为了对抗曹操而结成联盟。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双方之间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有一次,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便派人去讨要荆州。刘备自然是不愿轻易让出,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大将,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此时,东吴的鲁肃决定邀请关羽相见,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关羽明知此行充满风险,但他毫不畏惧,决定单枪匹马前往赴会。 在会面的那一天,关羽只带着一把青龙偃月刀,乘船径直驶向鲁肃的营地。鲁肃及其部下见关羽如此豪迈勇敢,心中都不禁暗暗吃惊。宴会上,鲁肃开始与关羽谈论荆州之事,试图说服关羽归还荆州。关羽却据理力争,言辞犀利,丝毫不为所动。 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关羽突然站起身来,手提单刀,威风凛凛。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众人,然后单刀直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强调荆州本就是刘备通过努力夺取的,绝不可能轻易拱手让人。鲁肃等人被关羽的气势所震慑,一时之间竟也不知如何应对。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关羽凭借着自己的智勇和果敢,从容不迫地离开了会场,安全返回。这次单刀赴会,充分展现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胆略。他以一己之力,直面东吴的众多势力,毫不退缩,坚定地捍卫了刘备集团的利益。 关羽的单刀直入之举,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形象越发高大,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退缩,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时至今日,“单刀直入”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更提醒着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直截了当,抓住关键,不拖泥带水,以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关羽的单刀赴会,成为了这个成语最生动的诠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传奇英雄的壮举。

谠言直声

成语拼音

dǎng yán zhí shēng

成语解释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典故出处

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时,他从不退缩,始终坚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谠言直声呼吁大家追求真理和正义。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义的臣子。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一步步踏入了仕途。 当时的朝廷,权臣当道,不少人阿谀奉承,只为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然而李义却与众不同,他心怀正义,一心想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 一次,朝廷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决策,关乎到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众多大臣们因为害怕得罪权臣,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是唯唯诺诺地随声附和。但李义却挺身而出,在朝堂上毫不畏惧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的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将利弊分析得十分透彻。 权臣们对李义的直言极为不满,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地打压他,试图让他闭嘴。但李义毫不退缩,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发出正义的声音。 尽管李义因此遭受了很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改其志。他坚信,只有直言不讳,才能让朝廷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义的谠言直声渐渐传遍了整个朝廷和民间。百姓们对他十分敬佩和爱戴,视他为正义的化身。而一些有良知的大臣们也开始受到他的影响,纷纷站出来,和他一起为国家和百姓发声。 最终,皇帝也被李义的忠诚和正直所打动,开始重视他的意见和建议。在李义等人的努力下,朝廷的风气逐渐好转,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也得到了纠正和改善。李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谠言直声的真正含义,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让后人明白,在面对不公和错误时,要有勇气站出来,发出正义的声音,为真理和正义而不懈奋斗。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李义正是这样一位秉持正义而行的君子,他的谠言直声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赞颂。

肺腑之言

成语拼音

fèi fǔ zhī yán

成语解释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典故出处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成语典故

他了他这一番肺腑之言,使我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成语造句

他神色诚恳,对我说出的那些话,皆是肺腑之言,让我深受感动。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忠诚而智慧的大臣叫李明。李明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当时的国王年轻气盛,常常做出一些冲动的决策,这让国家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机。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想要劝谏国王,但又担心触怒龙颜。然而,眼看着国家的形势日益严峻,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向国王进言。 一天,李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单独面见了国王。他诚恳地对国王说:“陛下,臣有一些心里话,希望陛下能够耐心听一听。”国王有些疑惑地看着他,点了点头。 李明深吸一口气,开始阐述他对国家现状的分析和担忧。他详细地讲述了一些政策的不妥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他的言辞恳切,句句发自肺腑。国王一开始有些不耐烦,但渐渐地被李明的真诚所打动。 李明接着说道:“陛下,臣深知这些话可能不中听,但臣一心只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安居乐业。臣的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认真考虑。”国王沉思了许久,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从那以后,国王开始重视李明的建议,对国家的治理也更加谨慎。在李明的辅佐下,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变得繁荣昌盛。 后来,人们就用“肺腑之言”来形容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就如同李明对国王所说的那些话,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完全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与忠诚。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真诚的话语往往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打动人心,改变局面。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一些肺腑之言,少一些虚情假意,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深厚的情谊,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各抒己见

成语拼音

gè shū jǐ jiàn

成语解释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典故出处

唐·李翱《李文权文集·陵庙日时朔祭议》先儒穿凿,各伸己见,皆托古圣贤之名以信其语,故其所记各不同也。”

成语典故

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成语造句

在这次的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围绕着新的研究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这个国度的国王非常重视臣民的智慧和才能,经常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有一次,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那就是关于如何应对边境的一些动荡局势。国王召集了众多大臣来到朝堂之上,希望大家能够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出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大臣甲率先发言,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一些类似情况的处理方式,主张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来镇压边境的骚乱。他认为只有通过武力展示国家的实力,才能让敌人畏惧,从而确保国家的安全。 大臣乙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战争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他建议通过外交途径,与周边国家进行协商和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大臣丙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认为可以先尝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要做好军事准备,以防外交努力失败。 随着大臣们的发言,朝堂上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大臣支持大臣甲的强硬立场,有的大臣则更倾向于大臣乙的和平主张,还有的大臣认为大臣丙的方案更为可行。 国王坐在龙椅上,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发言,他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让大臣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大臣们发言结束后,国王开始思考每一个方案的利弊。 最终,国王综合考虑了大臣们的意见,决定采取大臣丙的方案。他派遣使者与周边国家进行积极的外交谈判,同时也加强了边境的军事防御。在国王的明智决策下,边境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国家也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问题时,应该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促进团队的和谐与进步。就像这个国度的国王一样,只有善于倾听和综合各方的意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光明磊落

成语拼音

guāng míng lěi luò

成语解释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典故出处

《晋书·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成语典故

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

成语造句

他在处理问题时,从来都是遵循原则,不偏袒任何人,其为人真正做到了光明磊落。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李阳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的心地却格外纯净和正直。 李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虽然平凡却教会了他做人要善良、诚实。他自幼勤奋好学,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阳所在的地方陷入了混乱,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开始趁机作恶,欺诈百姓,谋取私利。然而,李阳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有一次,当地的一个权贵为了私利想要诬陷一位无辜的老人。众人都慑于权贵的权势不敢吭声,只有李阳挺身而出。他不惧权贵的威胁,将事实真相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为老人洗清了冤屈。 还有一回,在一场重要的商业交易中,有人试图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李阳发现后,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制止,即使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他也毫不在意。 李阳的行为举止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但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怨恨。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时常在背后诋毁他、污蔑他。然而,李阳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坦然。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无需在意他人的恶意中伤。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敢于直面邪恶,维护正义。在那个充满黑暗和混乱的时代,李阳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周围人的生活。 后来,当地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灾难,许多人陷入了困境。李阳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也纷纷加入到救助的行列中。 李阳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光明磊落的原则。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着,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只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和善良,就能够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光明磊落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力量。

光明磊落-成语图片

光明磊落

毫不讳言

成语拼音

háo bù huì yán

成语解释

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对于自己的错误,他能够勇敢面对,毫不讳言,这种坦诚的态度令人钦佩。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大臣,名叫李义。 李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在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决策中,众人都犹豫不决,因为这个决策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或者委婉地表达意见,担心得罪他人。 然而,李义却站了出来,他毫不讳言地向君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局势的利弊,分析各种可能的后果,没有丝毫隐瞒和畏惧。他引经据典,以历史上的诸多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言辞恳切而坚定。 君主一开始有些惊讶,因为很少有人如此直白地表达观点。但在仔细聆听了李义的话后,君主意识到李义的真诚和智慧。他开始认真思考李义的建议,并最终采纳了其中的关键部分。 因为李义的毫不讳言,国家避免了一次可能的重大失误,走上了更加繁荣稳定的道路。而李义也因此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和同僚的敬佩。 但李义的这种行为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怨恨。他们认为李义过于张扬,不给他人留情面。然而,李义并不在意这些,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认为身为臣子,就应该毫不讳言地为国家和君主出谋划策,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藏头露尾。 在后来的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李义都一如既往地毫不讳言。他的直言不讳有时候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更多的时候,他的建议和观点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名字成为了忠诚和正直的象征,被人们铭记在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的事情和决策时,我们应该像李义一样毫不讳言。只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可能带来的后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国家、为社会、为自己负责。毫不讳言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但也正是这种品质,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和盘托出

成语拼音

hé pán tuō chū

成语解释

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典故出处

元·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

成语典故

现在除非把这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成语造句

他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后,终于决定将事情的真相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阳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局势复杂多变。 李阳为人正直诚恳,但一直怀才不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位权贵的赏识,被招入府中任职。在府中,李阳兢兢业业地工作,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重要的任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阳发现这位权贵暗中进行着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这些勾当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甚至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李阳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他感激权贵对他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这些事情的严重性。 终于,李阳的良知战胜了一切。他决定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和盘托出,向朝廷举报这位权贵的不法行为。他深知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但他义无反顾。 他经过深思熟虑,收集了足够的证据,然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举报之路。在朝廷之上,面对众多官员的质疑和权贵的施压,李阳毫不畏惧,将所有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详细陈述出来,没有丝毫隐瞒。 最终,朝廷经过调查核实,证实了李阳所言非虚。那位权贵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而李阳也因为他的勇敢和正直受到了众人的敬佩。 李阳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正义和勇气的含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像李阳这样的人,他们为了真理和正义,不惜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哪怕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困难。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阳的行为展现了君子的风范,他的勇敢和诚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在面对是非对错时,我们也应该像李阳一样,有勇气将真相和盘托出,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襟怀坦白

成语拼音

jīn huái tǎn bái

成语解释

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典故出处

宋·黄榦《黄勉斋文集·七·祭李贯之》贯之性质粹美,襟怀坦夷,凝静有常。”

成语典故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成语造句

他为人处世真诚正直,对待朋友毫无保留,从不会藏着掖着,是个襟怀坦白之人。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卫国。卫国有一位官员叫李义,他以正直和忠诚而闻名。 李义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要做一个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他入朝为官后,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不为私利而枉法。 有一次,卫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贪污案件,涉及到众多官员。朝廷下令彻查此事,李义被任命为主要调查官之一。在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阻力和诱惑。一些涉案官员试图贿赂他,让他网开一面,但李义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所有的贿赂。 随着调查的深入,李义发现了一些与自己好友相关的线索。他的好友在这次案件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许多人都劝李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因为朋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然而,李义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公正地处理此事。 他找到好友,诚恳地与他交谈,希望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好友一开始还试图狡辩,但在李义的真诚和坚定面前,最终还是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李义毫不犹豫地将好友的罪行上报朝廷,没有丝毫隐瞒。 因为李义的公正无私,贪污案件最终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那些违法的官员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李义的行为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也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李义的襟怀坦白不仅体现在这件事上,在他的整个为官生涯中,他都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品质。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据理力争。即使面对权贵的压力,他也从不退缩。 他的行为成为了众人学习的榜样,也为卫国的官场树立了一股清风。人们提起李义,无不称赞他的正直和坦荡。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了很久很久。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襟怀坦白,他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光芒。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像李义一样,保持一颗襟怀坦白的心,真诚对待他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良药苦口

成语拼音

liáng yào kǔ kǒu

成语解释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典故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成语典故

夫良药苦口,惟冼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成语造句

生病的时候,虽然那药味道不佳,但是我们要知道良药苦口,为了康复也得按时服用。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他的名字叫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父亲和兄长被奸臣陷害而惨遭杀害,他历经艰险逃到了吴国。当时的吴国国君是阖闾,他非常赏识伍子胥的才能,便任用他为大臣。伍子胥一心想要辅佐阖闾成就霸业,他多次向阖闾进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有一次,吴国准备攻打越国,伍子胥极力反对。他认为越国虽然弱小,但也不可轻视,此时攻打越国并非最佳时机。然而,阖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其他一些大臣也纷纷附和阖闾,认为伍子胥过于谨慎胆小。 伍子胥心急如焚,他深知这次战争可能会给吴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他再次冒死进谏,言辞恳切地向阖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大王,战争并非儿戏,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越国虽然现在看似弱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如果我们贸然进攻,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现在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增强国力,等待更好的时机。” 阖闾听了伍子胥的话,心中十分不悦,他觉得伍子胥是在故意扫他的兴。但伍子胥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阖闾。他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吴国的未来,希望大王能够冷静思考,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最终,阖闾还是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建议,执意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结果,吴国在战争中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阖闾这才意识到伍子胥的话是多么的正确,他后悔不已,对伍子胥也更加敬重。 从那以后,伍子胥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阖闾,为吴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良药苦口”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它提醒人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即使这些话可能不太好听,但往往是对自己有益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像伍子胥这样直言不讳的人,他们的话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因为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就如同治病的良药,虽然味道苦涩,但却能治愈疾病,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

危言正色

成语拼音

wēi yán zhèng sè

成语解释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错误的决策时,没有丝毫犹豫,勇敢地站出来,据理力争,危言正色地指出其中的问题。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阿谀奉承,不敢直言进谏。然而,在这浑浊的官场之中,有一位名叫李直的官员,却以其独特的品行和勇气,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李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怀正义与良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起初,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但他为官清廉,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直的政绩显著,被朝廷提拔到了京城为官。京城的官场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和黑暗,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勾结,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有一次,朝廷商议一项重要的政策,这项政策表面上看似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众多官员为了迎合当权者,纷纷歌功颂德,对其中的问题视而不见。然而,李直却在朝堂之上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地指出了政策中的弊端。 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据理力争。面对权贵的施压和威胁,他毫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他危言正色地说道:“诸位大人,此政策若施行,必将祸国殃民!我们为官者,当以国家社稷为重,怎能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蒙蔽双眼,置百姓于水火之中?” 他的这番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对他的勇敢表示钦佩,也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但李直毫不畏惧,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直多次在关键时刻直言不讳,他的危言正色虽然让他在官场上树敌众多,但也让一些有良知的官员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站到了他的一边。 最终,在李直和众多正义之士的努力下,朝廷纠正了许多错误的政策,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李直的名字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李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错误和不公时,我们应当有危言正色的勇气,坚守正义和良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挺身而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心口如一

成语拼音

xīn kǒu rú yī

成语解释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典故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虽厉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成语典故

心口如一,不说假话,这是做人起码应具有的品质。

成语造句

他为人真诚,在任何场合都能做到言行一致,真正是心口如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人。李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从小就心怀正义,立志要做一个真诚正直之人。 李正长大成人后,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镇上经营起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他对待顾客总是热情周到,货物的价格也公道合理,因此小店的生意日渐兴隆。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听闻李正的杂货店口碑不错,便前来洽谈一笔大生意。富商提出了一个看似十分诱人的合作方案,承诺如果李正能按照他的要求提供货物,将会给予丰厚的回报。然而,这个合作方案中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李正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富商的要求违背了诚信和道德的原则。尽管这笔生意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利润,让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富商。 身边的人听闻此事,都觉得李正太过愚蠢,放着这么好的发财机会不要。但李正却坚定地说:“做人做事,应当遵循自己的良心,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内心的原则。” 又有一次,李正的一位好友犯了错误,被官府追查。好友找到李正,希望他能帮忙隐瞒。李正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多年的友情,另一方面是公正和法律。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向官府如实告知。好友因此对他怀恨在心,指责他不够义气。但李正坦然面对,说道:“我不能因为私情而违背正义,心口不一不是我的为人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正的正直和真诚在镇上传为美谈。人们都对他敬重有加,他的杂货店生意也更加红火。 李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心口如一”的真正含义。他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言行一致,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正如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正以其坦荡的胸怀和坚定的品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也让“心口如一”这个成语在他的身上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心直口快

成语拼音

xīn zhí kǒu kuài

成语解释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典故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成语典故

这是一个心直口快,喜欢吵吵闹闹的人。★沙汀《磁力》

成语造句

他这个人说话从不拐弯抹角,有啥想法都会直接表达,真是心直口快。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好友,一位叫李勇,另一位叫赵刚。 李勇为人忠厚老实,心思单纯,对待朋友更是真心实意。赵刚则心思缜密,做事深思熟虑。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准备在镇上开设一家大型的商铺。为了能顺利开业,富商设宴邀请了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李勇和赵刚也在受邀之列。 宴会上,富商为了讨好众人,说了许多恭维的话。众人纷纷迎合,对富商赞不绝口。然而,李勇却在此时站了出来,他心直口快地说道:“虽然您现在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做生意并非易事,若不能诚信经营,只怕这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此言一出,整个宴会厅瞬间鸦雀无声,富商的脸色也变得极为难看。 赵刚见状,赶忙打圆场说:“李兄他心直口快,并无恶意,还望您大人有大量,不要计较。”富商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不再提及此事。 宴会结束后,赵刚责备李勇:“你为何如此鲁莽,在那种场合说出那样的话?”李勇却一脸无辜地回答:“我只是实话实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了。” 不久之后,富商的商铺果然出现了问题。由于他在货物的质量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生意越来越差。这时,富商想起了李勇在宴会上的那番话,懊悔不已,亲自上门向李勇道歉。 李勇的“心直口快”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麻烦,但最终却证明了他的真诚和远见。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心直口快之人。比如唐朝的魏征,他屡次直言进谏,不顾唐太宗的颜面,指出朝政的弊端。唐太宗一开始也颇为恼怒,但最终明白魏征的心直口快乃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主的负责,从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心直口快之人,或许在某些时刻会让人感到尴尬或不适,但他们的真诚和直言不讳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起到警醒和帮助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应当珍惜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同时也要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诚。

言行一致

成语拼音

yán xíng yī zhì

成语解释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典故出处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作风,答应的事情必定做到,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赵国,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年轻人。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军事战略来头头是道,常常让周围的人对他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频繁。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虽然没有取得大胜,但也有效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使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 然而,赵王却对廉颇的战术感到不满,认为太过保守。这时,赵括的名声传到了赵王耳中。赵王召见赵括,询问他对战争局势的看法和应对策略。赵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自己的进攻计划,声称若由他领军,必定能迅速击败秦军,取得辉煌的胜利。 赵王被赵括的言辞所打动,决定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廉颇统领赵军。 赵括上任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按照自己之前所说的,积极组织进攻。但他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战场形势和士兵们的真实情况。 秦军的将领白起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名将。他看出了赵括的轻敌冒进,故意佯装败退,引诱赵军深入。赵括以为秦军真的不堪一击,便率领大军全力追击。结果,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埋伏圈,被秦军分割包围,切断了粮草补给。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在多次突围无果后,赵括最终战死沙场,四十多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真正的能力不仅仅在于言语上的表达,更在于行动上的落实。只有言行一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赵括空有一番豪言壮语,却无法在实际行动中兑现,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而那些真正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那些言出必行,言行相符,能够将理想和计划付诸实践的人。 所以,我们应当以赵括为鉴,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言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

仗义执言

成语拼音

zhàng yì zhí yán

成语解释

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成语典故

他性情耿直,总爱仗义执言。

成语造句

面对不公正的现象,他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完全不顾个人得失,只为了仗义执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城镇,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书生。李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心怀正义,对世间的不公之事总是愤愤不平。 城镇中有一位富商,名叫赵钱。此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垄断了当地的许多生意,欺压百姓,使得众多商户和民众苦不堪言。然而,由于赵钱财大气粗,又与当地的官员勾结,众人皆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赵钱又想出了一个新的敛财之计。他故意抬高物价,让百姓们难以承受生活的基本开销。一时间,城镇中怨声载道,但大家依旧选择了沉默,生怕惹祸上身。 李正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深知,如果自己不挺身而出,这种不公将会持续下去,百姓们的生活将永无宁日。经过深思熟虑,李正决定不顾个人安危,要为百姓们发声。 他首先走访了众多受害的商户和百姓,收集了赵钱的种种罪行证据。然后,李正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义正词严的告状信。 在县衙大堂之上,李正面对县令,毫不畏惧,仗义执言。他将赵钱的罪行一桩桩、一件件清晰地陈述出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县令起初还想偏袒赵钱,但李正据理力争,引用了诸多律法条文和先朝的正义判例,使得县令无法轻易反驳。 最终,在李正的坚持和努力下,县令不得不重新审视此案。经过一番深入调查,赵钱的罪行被一一证实,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李正仗义执言的行为,受到了全镇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故事也在当地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

正大光明

成语拼音

zhèng dà guāng míng

成语解释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典故出处

宋·朱熹《答吕伯恭书》大抵圣贤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

成语典故

这会儿讲走门路,正大光明大道儿,自然要让连公公,那是老牌子。★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成语造句

他做人做事的风格一向坦率直接,从不会在背后搞小动作,总是正大光明地去面对一切挑战。

成语故事

在古代,王朝的兴衰交替,总是伴随着权力的争斗与人心的诡谲。 话说在某一朝代,新帝登基,初掌大权。这位皇帝心怀壮志,渴望缔造一个清明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朝堂之上,却是党派林立,权臣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明争暗斗,结党营私。新帝深知,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打破这种混乱的局面。 一日早朝,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慷慨陈词:“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叹,只为整顿朝纲,造福万民。如今这朝堂乌烟瘴气,尔等不思为国效力,只知争权夺利,实乃国之不幸!” 众大臣皆噤若寒蝉,不敢言语。皇帝继续说道:“朕决定,从今往后,朝堂之事,皆要正大光明,不可有丝毫的阴谋诡计。凡有进谏者,无论官职大小,朕皆虚心纳之;凡有不法之事,无论权贵平民,朕皆严惩不贷!”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一些正直的大臣心中燃起了希望,而那些心怀叵测的权臣则暗自担忧。 不久,一位忠臣挺身而出,举报了一位权臣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罪行。皇帝立即下令严查,结果证据确凿。那权臣本以为自己的关系网盘根错节,皇帝会有所顾忌,却没想到皇帝毫不留情,将其革职查办,抄没家产。 此事过后,朝堂风气为之一振。大臣们纷纷效仿皇帝,行事正大光明,不再搞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在选贤任能方面,皇帝也是秉持着正大光明的原则。他亲自考察官员的政绩和品德,不被他人的谗言所左右。一时间,朝堂之上,人才辈出,国家的各项事务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在对外政策上,皇帝同样正大光明。与邻国交往,信守承诺,不搞欺诈和阴谋。周边国家对其敬重有加,纷纷与本国建立友好关系,边境得以安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国家在皇帝正大光明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皇帝的英名传颂于世,成为了后世君王的楷模。 正所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唯有秉持正大光明之心,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正色敢言

成语拼音

zhèng sè gǎn yán

成语解释

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典故出处

《明史·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面对不公的决策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畏惧,正色敢言,让众人佩服不已。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大臣,他出生于平民之家,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一步步踏上了仕途。李忠为人正直,心怀天下苍生,对朝廷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之事,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当时的朝廷,被一些奸臣所把控,他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搞得民不聊生。皇帝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对真实的情况一无所知。李忠深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国家必将陷入危亡之境。 在一次朝会上,众大臣都在对皇帝阿谀奉承,说着一些空洞无物的吉祥话。而李忠却站了出来,他面色严肃,目光坚定,当着皇帝和众多大臣的面,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朝政的种种问题。他说:“陛下,如今奸臣当道,他们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若再不整治,国家危矣!”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李忠,那些奸臣们更是对他怒目而视。 皇帝听了李忠的话,心中十分不悦,他觉得李忠是在故意破坏朝堂的和谐气氛。然而,李忠毫不退缩,继续正色敢言:“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若为了一时的安宁而忽视这些问题,将来必然后患无穷。”皇帝沉默不语,心中开始思考李忠的话。 李忠的直言进谏,引起了奸臣们的忌恨。他们在皇帝面前不断地诋毁李忠,试图让皇帝降罪于他。但李忠毫不畏惧,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有机会,就会向皇帝进言。 终于,皇帝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认识到了李忠的忠心和正直。他开始疏远那些奸臣,对朝政进行整顿。在李忠的辅佐下,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李忠正色敢言的事迹传遍了朝野,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他的勇气和正直,为后世所敬仰,也让“正色敢言”这个成语流传至今,激励着无数的人为了正义和真理,勇敢地发声。

正色直言

成语拼音

zhèng sè zhí yán

成语解释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典故出处

《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面对不公之事,从不会选择沉默,总是能够正色直言,毫不畏惧。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谋斗争此起彼伏。 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大臣,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不懈努力,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了仕途。李正为官之初,就立志要做一个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好官。 当时的朝政被一些奸臣所把持,他们结党营私,鱼肉百姓,弄得民不聊生。而皇帝却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对真实的民情一无所知。 有一次,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李正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决定向皇帝直言进谏。在朝堂之上,其他大臣都深知那些奸臣的势力,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吭声。 然而,李正却毫无畏惧,他挺身而出,正色直言道:“陛下,如今地方旱灾严重,百姓苦不堪言,已到了生死存亡之境。而那些奸臣却隐瞒不报,依旧在朝堂之上粉饰太平,其心可诛!”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寂静,那些奸臣们个个怒目而视,而皇帝也面露不悦之色。 李正继续说道:“陛下,臣深知此番直言可能会触怒龙颜,但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臣不得不说。若陛下再不采取措施,拯救灾民,恐怕会激起民变,危及国家根基啊!”皇帝听了,陷入了沉思。 那些奸臣们见皇帝有所动摇,纷纷站出来指责李正危言耸听,妄图扰乱朝纲。但李正毫不退缩,据理力争,列举了众多事实和证据,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最终,皇帝被李正的忠诚和正直所打动,决定派他前往灾区赈灾,并查处那些隐瞒灾情的奸臣。李正不辱使命,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还将那些奸臣一一绳之以法,还朝堂一个清明。 李正正色直言的事迹传遍了朝野,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他的勇气和正直,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正这样正色直言的忠臣义士不在少数。他们不畏强权,不惧生死,只为了心中的正义和国家的安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历史才如此璀璨辉煌。

知无不言

成语拼音

zhī wú bù yán

成语解释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典故出处

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成语典故

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

成语造句

面对朋友的困惑,我会毫无保留,知无不言,希望能真正帮到他。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心怀国家和百姓。 当时,国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民生凋敝之患。李贤深知国家的困境,一心想要为君主出谋划策,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在一次朝会上,君主就当前的局势询问诸位大臣的意见。许多大臣都因为害怕得罪权贵,或者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引来祸端,而选择了沉默不语,或者只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然而,李贤却挺身而出。他站在朝堂中央,面对君主和众多大臣,毫无畏惧。他将自己所观察到的问题,所思考的解决之法,毫无保留地一一陈述。他知无不言,详细地分析了当前国家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他指出,边疆的防御体系存在漏洞,需要加强兵力部署和军事训练;赋税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百姓负担过重,应当进行调整和改革;官场的腐败现象严重,必须大力整顿,严惩贪污受贿的官员。 李贤的直言不讳,让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感到惶恐和愤怒。他们纷纷在君主面前诋毁李贤,说他狂妄自大,故意危言耸听。但李贤毫不退缩,他据理力争,引用历史上诸多国家因讳疾忌医、不听忠言而导致灭亡的例子,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君主在最初的时候,也对李贤的大胆直言有所疑虑。然而,经过深思熟虑,他意识到李贤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他所提出的建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终,君主采纳了李贤的大部分建议,国家也因此逐渐走上了正轨,摆脱了困境。 李贤知无不言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的勇气和忠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明白,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前,应当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毫不隐瞒。

直道而行

成语拼音

zhí dào ér xíng

成语解释

比喻办事公正。

典故出处

《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做人光明磊落,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坚守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直道而行。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官员。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 李正为官之初,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县城。那里的官场风气污浊,官员们大多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然而,李正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决心要为百姓谋福祉,秉持公正廉洁。 有一次,县城里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案件。当地一位富商的儿子犯下了杀人罪行,但富商凭借着自己的财富和关系,试图贿赂官员,为儿子开脱罪责。其他官员们在金钱的诱惑下,纷纷动摇,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李正却不为所动,他坚持要按照律法来处理这起案件。他在公堂上义正言辞地说道:“律法乃治国之本,公正乃为官之道。吾等当依律行事,不可因私利而歪曲正义!”他不顾各方的压力和威胁,坚决要将凶手绳之以法。 在处理政务时,李正也从不偏袒任何一方。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只要有理,他都会给予公正的裁决。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那些习惯了以权谋私的官员们,他们纷纷在背后对李正进行诋毁和攻击。 然而,李正丝毫不为所惧。他坚信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一定能够为百姓带来公平和正义。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吾当直道而行,不惧艰难险阻。只要心中有百姓,有国家,又何惧他人的非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正的名声逐渐传遍了整个地区。百姓们对他敬爱有加,纷纷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官。而那些曾经试图打压他的官员们,也因为他的清正廉洁和坚定信念而有所收敛。 后来,朝廷听闻了李正的事迹,对他进行了嘉奖和提拔。李正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 李正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当坚守正道,直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公平和正义。正如古人云:“君子直道而行,不为物动,不以情拘。”李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真理,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直截了当

成语拼音

zhí jié liǎo dàng

成语解释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典故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虽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成语典故

他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认真干脆。

成语造句

他说话从来都是不绕弯子,总是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想法。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位好友,分别叫李正和王直。李正性格温和,做事总是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而王直则是个性格豪爽,行事果断之人。 有一年,小镇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为了帮助大家度过难关,李正和王直决定一起想办法。 李正提议先去周围的村庄考察情况,了解其他地方是如何应对旱灾的,然后再回来制定计划。王直却认为这样太过麻烦,时间紧迫,应该直截了当采取行动,先组织大家挖井找水。 李正觉得王直的想法太过冒险,万一挖不出水来,岂不是白费力气。王直则反驳道:“如今形势危急,若不果断行事,大家都要挨饿。我们不能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最终,王直说服了李正,他们立即召集了镇上的青壮劳力,开始挖井。在挖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地下石头太多,工具不足等。每当有人想要放弃的时候,王直总是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挖出了井水。清澈的水流涌出井口的那一刻,全镇的百姓都欢呼雀跃。 因为王直的直截了当,果断决策,让小镇成功度过了旱灾。 此事过后,李正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做事风格,明白了在关键时刻,直截了当地采取行动有时比反复思量更为重要。而王直的名声也传遍了周边地区,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和果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和重要抉择时,直截了当、果敢决断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直抒己见

成语拼音

zhí shū jǐ jiàn

成语解释

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讨论会上,大家热涌跃发言,直抒己见。

成语造句

在讨论会上,面对大家的迟疑,他毫不畏惧,率先打破沉默直抒己见。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大臣。李贤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步入了仕途。 当时的朝廷,政治局势颇为复杂。皇帝年轻,经验不足,而朝中的权臣们则各怀心思,为了自身的利益争斗不休。 有一次,朝廷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决策,关于是否要对北方边境的一个部落发动战争。权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出兵,认为可以借此机会扩大领土,增加国家的威望;另一派则坚决反对,认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大多都是含糊其辞,或者迎合权臣的意见,不敢真正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然而,李贤却站了出来,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畏惧,直抒己见。 李贤向皇帝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他指出国家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实力,但国内的民生问题尚未解决,百姓们刚刚经历了自然灾害,需要休养生息。如果此时贸然发动战争,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能导致国内的动荡不安。而且,北方部落虽然时常骚扰边境,但他们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料。 李贤的这番直言不讳,让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支持出兵的权臣们对他怒目而视,纷纷指责他胆小怕事,不顾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但李贤不为所动,依然坚定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皇帝在听完李贤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李贤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最终,皇帝采纳了李贤的建议,决定通过和平的方式与北方部落进行谈判,解决边境的争端。 事后,国家避免了一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而李贤直抒己见的勇气和忠诚,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百姓的称赞。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贤这样能够直抒己见的忠臣良将并不多见。他们往往需要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敢于在众人皆沉默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国家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壮大。

直言正色

成语拼音

zhí yán zhèng sè

成语解释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成语典故

直言正色,论不阿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成语造句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始终认真负责,不管面对多大的压力,都能直言正色地指出问题所在。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权谋与智慧交织,忠诚与奸佞共存。 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大臣,他为人刚正不阿,心怀天下。当时的朝廷,皇帝年轻,权力被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所左右。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谄媚逢迎,蒙蔽圣听,使得朝政日益混乱。 李忠深知国家面临的危机,多次在朝堂上仗义执言。然而,他的直言往往触犯了那些权贵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忌恨和排挤。 一次,朝廷商议一项重大的决策,关乎民生与国家的安危。那些权贵们为了自身的私利,纷纷提出一些看似有利,实则危害极大的建议。李忠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直言正色地说道:“诸位大人所提之策,看似可行,实则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国家之根本在于民生,若只为一时之利而不顾长远,必将导致民不聊生,国家危矣!” 他的话语如洪钟大吕,在朝堂上回响。那些权贵们脸色阴沉,对他恨之入骨。但李忠毫不畏惧,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 然而,皇帝被权贵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没有采纳李忠的建议。最终,决策实施后,果然如李忠所言,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百姓怨声载道,国家陷入了困境。 李忠再次进谏,他言辞恳切,直言正色地指出皇帝的错误:“陛下,当初臣之所言,乃为国家长远之计。如今酿成大祸,望陛下能幡然醒悟,重新审视国策,以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皇帝终于被李忠的忠诚和坚定所打动,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并逐渐疏远那些奸佞之臣。在李忠的努力下,朝廷的风气逐渐好转,国家也慢慢走上了正轨。 李忠的直言正色,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忠诚,捍卫了真理和正义,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希望。正如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李忠的直言,虽曾遭遇重重阻碍,但最终还是发挥了作用,成为了拯救国家的一股力量。

直言正色-成语图片

直言正色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