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成语拼音

shí shì qiú shì

实事求是成语解释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典故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成语典故

汉景帝时期,河间王刘德特别喜欢研究儒家的经典著述,他读儒学时总是根据实例求证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后,亲自抄写一份给原主,同时还赠以金银。因此很多人慕名给他送书。长此以往,他的藏书比朝廷的存书还多。

成语造句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要做到实事求是。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华国。华国的君主十分重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他渴望找到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国家状况、帮助他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 在华国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李明。李明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正直的人,他深知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他经常深入民间,实地考察百姓的生活状况,收集真实的信息反馈给君主。 有一次,华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其他大臣们为了讨好君主,纷纷上报说旱灾并不严重,百姓们依然生活富足。但是李明却站出来,实事求是地向君主禀报了真实的情况,包括灾区的范围、百姓的困境以及可能引发的后续问题。 君主一开始很生气,认为李明在夸大其词。但是李明毫不畏惧,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因为隐瞒灾情而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的例子。他说:“陛下,我们不能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了解国家的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同古代的明君,他们总是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明智的决策,才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君主被李明的真诚和勇气所打动,决定亲自去灾区视察。当他看到百姓们真的在受苦挨饿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君主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旱灾,包括开仓放粮、兴修水利等。 在李明的影响下,华国的朝堂逐渐形成了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大臣们不再只说好听的话,而是敢于说实话、办实事。华国也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多年后,华国面临一场与邻国的战争。在战争前,李明再次发挥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形势,提出了合理的战略建议。虽然这个建议一开始并不被其他大臣所认同,但是君主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采纳了李明的建议。 最终,华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国家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李明也因为他的实事求是和卓越贡献,成为了华国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从那以后,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华国深深扎根,成为了这个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人们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隐瞒,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事求是-成语图片

实事求是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