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搜索
书籍
成语分类
切換繁體
关于形式主义的36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形式主义相关的成语,它们反映了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和本质的现象。
华而不实
成语拼音
huá ér bù shí
成语解释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典故出处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成语典故
出处《左传 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ying),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成语造句
他做事总是注重表面功夫,看似精彩,实则华而不实,最终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果。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嬴,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走了,又回来啦?”店主说:“我看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店主接着说道:“我看他外表好看,但内里空虚,华而不实,这样的人怎么能靠得住呢?就像那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和李树一样,看着漂亮,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这个故事后来被总结为成语“华而不实”,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华而不实的例子。比如有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注重表面的政绩工程,而不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对国家和人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而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往往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浮华,而是注重内在的积累和提升。就如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不懈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警惕华而不实的现象,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无论是交朋友还是做事,都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断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实力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花瓶”。
好大喜功
成语拼音
hào dà xǐ gōng
成语解释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典故出处
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成语典故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成语造句
他总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的故事充满了争议。 汉武帝刘彻,一位极具雄心壮志的统治者。在他统治的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他决心要建立不世功勋,让大汉的威名远扬。他积极开拓疆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为了打击北方的匈奴,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大军深入大漠,历经多次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欲望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他渴望更大的成就,更大的荣耀。 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他不顾国家财力和民力的承受能力,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建设工程。他下令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他的频繁战争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百姓们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但汉武帝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沉浸在自己的宏图伟业中,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荣耀。 然而,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最终还是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内经济面临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汉武帝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劝谏,但他却不以为然。 直到晚年,汉武帝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好大喜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和决心改正的态度。 汉武帝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好大喜功的例子。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强大,但过度追求功绩却让他迷失了方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痛苦。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欲望所驱使,要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到适度、合理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滥竽充数
成语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成语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典故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成语造句
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却在那个团队里滥竽充数,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听竽的合奏。他觉得众多竽一起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气势磅礴,十分动听。 于是,齐宣王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竽乐队,经常让他们在宫廷中演奏。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许多善于吹竽的人都纷纷来到齐国,希望能加入乐队,享受优厚的待遇。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其实他根本不会吹竽,但是他看到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就动起了歪脑筋。他心想:“这么多人一起吹竽,我只要装装样子,应该不会被发现。”于是,南郭先生也跑去应聘。 当齐宣王面试他的时候,南郭先生装作很专业的样子,拿着竽比划着动作,还摆出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齐宣王看到他这副模样,就误以为他是个技艺高超的乐师,毫不犹豫地让他加入了乐队。 从此,南郭先生就混在乐队里,跟着大家一起演奏。每次演奏时,他都假装很卖力地吹着竽,实际上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靠着滥竽充数,在宫廷里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他与父亲不同,他更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下令让乐队的乐师们一个一个地单独为他演奏。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慌了神。他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吹竽,一旦单独演奏,肯定会露馅。他整天提心吊胆,思考着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终于,在要单独演奏的那一天,南郭先生实在没有办法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继续滥竽充数下去,只好悄悄地收拾行李,趁着夜色逃离了齐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它告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真才实学,不能靠欺骗和伪装来获取利益。就如同《礼记·中庸》中所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们应该踏实努力,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成功,而不是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蒙混过关。否则,最终只会像南郭先生一样,落得个狼狈逃窜的下场。
名不副实
成语拼音
míng bù fù shí
成语解释
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典故出处
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成语造句
他这个人看起来很有本事,实际工作中却漏洞百出,完全是名不副实。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官员名叫张华。张华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一些手段,在仕途上一路攀升,很快就身居高位。他在众人面前总是表现得非常有才能和智慧,吹嘘自己有着非凡的治国理政之能。 起初,人们对他充满了期待,认为他真的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福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在处理政务时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他常常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策,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和一些政策的失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也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反而总是试图推卸责任或者寻找借口。 有一次,国家面临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张华被委以重任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在朝堂上夸下海口,说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能够缓解旱灾。可是,当他真正去实施所谓的抗旱措施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只是在那里胡乱指挥,最终旱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百姓们对他怨声载道,纷纷指责他名不副实,空有其名却无其实。 与此同时,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官员看到张华的所作所为,纷纷上书进谏,指出他的种种不足之处。然而,张华却利用自己的权势打压这些官员,试图掩盖自己的无能。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张华的真实面目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他的声誉也一落千丈。 最终,国王也察觉到了张华的问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和惩处。张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他的事例成为了一个典型,警示着后人不要只是徒有其表,而要真正具备与之相符的能力和品质,否则终将落得名不副实的下场,被历史所唾弃。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名声和实际能力应该相匹配,只有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欺世盗名
成语拼音
qī shì dào míng
成语解释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典故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成语典故
西晋时期,王衍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晋武帝的丈人杨骏慕名想把女儿嫁他。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他自命清高,绝不谈世俗之事,更不谈钱字。后来他的女儿成了愍怀太子的妃子。宫廷发生变故,他令自己的女儿离婚,人称他是假清高。
成语造句
他为了获取利益不择手段,用各种虚假的手段来包装自己,完全就是在欺世盗名。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可谓是将“欺世盗名”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战国时期,有个叫田仲的人。他自命不凡,常常以清高自居。田仲宣称自己不屑于追逐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总是摆出一副超凡脱俗的模样。 有一天,一个叫屈谷的人前来拜访他。屈谷对田仲说:“我听说先生您是个超凡脱俗之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田仲微笑着点点头,示意他说下去。屈谷说道:“我有一个大葫芦,它坚硬得像石头一样,皮厚而无瓤,我想把它送给您,不知您要它来做什么呢?”田仲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这个葫芦毫无用处啊,我要来何用?”屈谷笑着说:“对啊,先生您说您不追逐功名利禄,如同这毫无用处的葫芦,可您却因此而博得清高的名声,这不也是一种‘欺世盗名’吗?您看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实际上您所追求的这种虚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世俗呢?”田仲听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人看穿了。 在历史的记载中,像田仲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表面上装作与世无争,实际上却在暗中谋求着某种名声或利益。他们用虚假的表象来迷惑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往往会误导他人,让人们误以为他们真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超凡的境界。然而,时间终会揭露他们的真面目,让他们的虚伪无所遁形。 真正的高尚品德和境界,应该是通过实际行动和真诚的内心来体现的,而不是通过虚假的表演和伪装。那些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名声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功绩之上的,而不是通过“欺世盗名”得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欺世盗名”的人。不要轻易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了解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品质。同时,我们自己也要秉持着真诚和正直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不要为了追求虚名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所蒙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外强中干
成语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成语解释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成语典故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 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 "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 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 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 不好驾驭 (控制) , 一遇到意外, 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 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 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成语造句
他看似很厉害,其实只是外强中干,遇到真正的困难就不知所措了。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领土,于是他决定攻打虢国。但是要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而虞国和虢国是盟国关系。晋献公有些犯难了,这时大臣荀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荀息建议晋献公把自己心爱的两件宝物,即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国国君,以此来请求借道。晋献公有些舍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这些宝物只不过是暂时放在虞国那里,等我们灭了虢国,回过头来就能轻而易举地拿下虞国,宝物自然也就会回来了。”晋献公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荀息的建议。 虞国国君见到了晋国送来的珍贵礼物,满心欢喜,立刻答应了借道的请求。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到这个消息后,极力劝阻虞国国君,他说:“虢国和虞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难以独存。晋国的野心绝不仅仅是攻打虢国这么简单,他们是别有企图啊。”然而,虞国国君被晋国的宝物迷惑了双眼,根本听不进去宫之奇的劝告。 晋国的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攻打虢国,虢国毫无防备,很快就被晋国消灭了。晋军在返回的途中,借口要整顿军队,在虞国驻扎下来。虞国国君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依然沉醉在得到宝物的喜悦之中。不久,晋军突然发动袭击,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虞国,虞国国君这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虞国国君看似因为得到了晋国的宝物而变得强大,实际上内部空虚,没有真正的判断力和远见,就如同“外强中干”一般。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或个人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强大和繁荣,而忽视了内在的实力和智慧的培养。只有真正具备强大的实力和智慧,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虞国国君这样“外强中干”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导致失败和灭亡。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虚有其表
成语拼音
xū yǒu qí biǎo
成语解释
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典故出处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成语典故
唐玄宗很器重工部侍郎苏廷硕,因为他为人正直而又很有学问,便命英俊潇洒的萧嵩起草任命苏廷硕为宰相的诏书。唐玄宗让萧嵩将“国之宝”改动一下避苏廷硕父亲苏之的名讳,萧嵩不敢乱改,气得唐玄宗骂萧嵩真是虚有其表。
成语造句
他看似很有能力,实际上只是虚有其表,遇到真正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十分注重外表和形式。 有一次,国王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各国的贵宾前来参加。在宴会上,国王看到了一位仪表堂堂、衣着华丽的人,他立刻被这个人的外表所吸引。经过询问,得知这个人是邻国的一位贵族,名叫张华。张华能说会道,在宴会上表现得十分得体,国王对他印象极佳,当下便给予了他很高的礼遇。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越来越倚重张华,甚至将一些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处理。然而,张华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人,他虽然外表出众,口才不凡,但对于处理实际事务却一窍不通。当他真正面对那些棘手的问题时,他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凭借一些表面的功夫来敷衍了事。 有一次,国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国王派张华去解决这个问题,张华却只是在灾区象征性地走了一圈,然后回来向国王汇报说一切都已经解决了。然而,旱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百姓们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一位忠诚而有智慧的大臣站出来,向国王揭露了张华的真实面目。他引用了历史上那些因为只看重外表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提醒国王不要被张华的虚有其表所迷惑。国王这才如梦初醒,开始重新审视张华。经过一番调查,国王终于发现张华除了外表好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实际能力。 国王后悔不已,他意识到自己因为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犯了一个大错。从此,国王不再只看人的外表,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和能力。他开始选拔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来为国家效力,国家也逐渐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而张华这个虚有其表的人,最终也落得了一个被人唾弃的下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而要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否则就可能会像这位国王一样,被虚有其表的人所蒙蔽,从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
掩耳盗铃
成语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典故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造句
他以为自己可以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发现,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中,有一个贪婪而愚蠢的人,名叫张三。 张三整日游手好闲,却总想着不劳而获。一天,他路过一个富户人家,看到门口摆放着一个极其精美的大钟。那大钟造型别致,上面雕刻着华丽的图案,一看就价值不菲。张三顿时心生贪念,心想若是能将这大钟据为己有,那该多好啊。 然而,这大钟实在太大太重了,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搬走。张三苦思冥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办法。他找来一块布,想要把钟蒙起来,然后再悄悄运走。可是当他蒙上布后去搬钟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张三害怕被人发现,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神奇的是,他发现自己听不到钟声了。 他心中大喜,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到钟声了,于是便肆无忌惮地开始砸钟。他一边砸,一边还得意地哼着小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可事实上,钟声响亮地传遍了整个街区,周围的邻居们听到钟声纷纷赶来,看到张三正在做着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 大家都对张三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嘲笑他说:“你这不是掩耳盗铃吗?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真是愚蠢至极!”张三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荒唐。最终,张三被众人扭送到官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掩耳盗铃”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了事实却还要去刻意隐瞒的人。在历史上,类似张三这样掩耳盗铃的人也并不少见。比如,有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意忽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装作一切都很美好,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机;有些人为了逃避责任,故意歪曲事实,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真相迟早会大白于天下。 掩耳盗铃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像张三一样选择逃避和自欺欺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避免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
有名无实
成语拼音
yǒu míng wú shí
成语解释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典故出处
《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成语典故
出处《国语,晋语八》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成语造句
他虽然担任着那个重要职位,但实际上只是有名无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设计陷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为了躲避祸乱,纷纷出逃。 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历经艰难险阻。他曾饿到向村民讨饭,也曾受到过许多诸侯的冷遇和轻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心怀复国的志向。 在重耳流亡到卫国时,卫国国君对他很不礼貌,甚至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接待和帮助。重耳一行只能继续前行,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把宗室之女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他渐渐沉迷于这种安逸之中,甚至有了不再奔波复国的念头。 他的随从们却深知,这种表面的安逸只是有名无实。虽然他们在齐国暂时有了容身之所,但重耳的身份和使命不能被遗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重耳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晋国也将陷入混乱。 于是,重耳的随从们商量着如何唤醒重耳。他们设计将重耳灌醉,然后悄悄地带着他离开了齐国。重耳酒醒后,虽然一开始很生气,但在随从们的劝说下,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安于现状,必须继续奋斗。 重耳又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登上了君位,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从重耳的经历可以看出,有名无实的安逸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要追求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目标。只有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收获真正的成就。就像重耳一样,虽然曾在齐国享受了一时的安逸,但如果他一直沉迷其中,那么他最终也只是一个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流亡公子,而不是被后世传颂的晋文公。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未来。
言过其实
成语拼音
yán guò qí shí
成语解释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典故出处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魏国司马懿亲自带兵与张郃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带兵防守,可是马谡骄傲轻敌,死搬兵书,结果被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成语造句
他总是喜欢夸大其词,很多时候他所说的情况往往言过其实。
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马谡的人。马谡自幼聪慧,喜好谈论兵法,常常能发表一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见解,因此在蜀汉阵营中也小有名气。 诸葛亮对马谡颇为器重,认为他是可造之材。然而,马谡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常常会夸大其词,所说的话往往超出实际情况。 建兴六年,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在出征前,对于镇守街亭这一重要战略据点的人选,诸葛亮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马谡信誓旦旦地向诸葛亮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马谡带领军队来到街亭后,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臆想,执意要将大军驻扎在山上。他的部下曾多次劝阻他,提醒他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但马谡却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计策万无一失。 当魏军大将张郃率军前来时,看到马谡驻扎在山上,立刻大喜过望。他迅速切断了马谡军队的水源和粮道,将马谡困在了山上。马谡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为时晚矣。 蜀军在山上无水无粮,陷入了绝境,最终溃败而逃。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大计遭受重大挫折。 事后,诸葛亮对马谡的行为极为失望和愤怒。他意识到马谡虽然言辞犀利、观点新奇,但却言过其实,真正到了实战中,他的那些夸夸其谈根本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只是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情况。言过其实的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和真实的能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言语上的夸大来获取关注和认可。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纸上谈兵
成语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成语造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夸夸其谈,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最终一事无成。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聪慧好学,对兵法研读极深,每每与人谈论军事战略,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常常能将众人说得信服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括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像他父亲一样出色的将领。然而,赵奢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不是仅凭纸上的理论就能取胜的。 有一次,赵奢对妻子说:“括儿虽然熟读兵法,但他从未真正经历过战场的洗礼,不懂得灵活应变,将来若是让他领军,恐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不久后,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将,采取了坚守的策略,使得秦军久攻不下。但是赵王却听信了一些人的谗言,认为廉颇太过保守,不利于战争的进展。 在众人的推荐下,赵王决定任用赵括为将,替换下廉颇。赵括接到任命后,信心满满地带着大军出征了。他按照自己所学的兵法知识,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然而,秦军的将领白起可不是一般人,他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当他得知赵国换了赵括为将后,心中便有了计策。 白起先是佯装败退,引得赵括轻敌冒进。赵括以为秦军不过如此,便率领大军一路追击。殊不知,这正是白起设下的陷阱。 当赵括带领的赵军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后,白起立刻下令出击,将赵军分割包围。赵括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赵军在包围圈中苦苦挣扎,粮草断绝,士兵们士气低落。尽管赵括竭尽全力想要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战斗中被杀。这场战役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力大损。 “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满腹的兵法理论,却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和能力,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切不可仅凭书本上的知识就盲目自信,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种种复杂情况。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智慧,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去应对。
装模作样
成语拼音
zhuāng mó zuò yàng
成语解释
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典故出处
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计三气周瑜。周瑜病倒,不久就一命呜呼。诸葛亮代表刘备前去吊唁,在周瑜灵前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装模作样的,认为诸葛亮心胸豁达,不计前嫌。鲁肃也认为周瑜心胸狭隘。
成语造句
他平时总是装模作样地表现出很努力的样子,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付出多少。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叫李四,他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李四是一个非常懒惰且喜欢投机取巧的人。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新的官员。这位官员为了了解镇民的生活状况,决定在镇中心举办一场集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李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想这是一个可以出风头的好机会。 到了集会那一天,李四特意穿上了一身看起来很庄重的衣服,摆出一副很严肃认真的样子。在集会上,他第一个站出来发言,装模作样地说了一大堆看似很有道理的话,其实都是些空话套话。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很关心镇民、很有见识的人。 然而,这位新官员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在之前的地方任职时,就遇到过很多像李四这样装模作样的人。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李四,发现他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对镇民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在集会结束后,官员暗中派人去调查李四的真实情况。结果发现李四平日里根本就不关心他人,只是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他经常做一些表面功夫,以博取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官员了解到这些后,决定找个机会揭穿李四的真面目。不久后的一次会议上,官员故意提出了一个关于镇民实际问题的讨论,然后点名让李四发表意见。李四顿时慌了神,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之前那些装模作样的本事此时也派不上用场了。 最终,李四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的虚伪和装模作样也被大家所看穿。从此之后,人们都对李四敬而远之,不再相信他的那些花言巧语和表面功夫。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装模作样或许能够得逞一时,但终究会被识破。就如同《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虚伪的政客,虽然一时风光,但最终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真诚待人,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生活,而不是靠装模作样来获取利益或名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表面文章
成语拼音
biǎo miàn wén zhāng
成语解释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成语造句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真正踏实努力,追求实际成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王国,国王年事渐高,决定在众多大臣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来继承他的王位。大臣们纷纷施展各种手段,试图引起国王的注意。 其中有一位大臣甲,他表面上对国王恭敬有加,时常在公开场合对国王歌功颂德,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他会精心准备华丽的服饰,在各种场合都显得格外耀眼,以此来吸引国王的目光。他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撰写一些看似言辞恳切、充满智慧的奏折,内容多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奉承之语和不切实际的计划。 然而,在私下里,大臣甲却有着另外一副面孔。他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对于百姓的疾苦,他完全视而不见,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打压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正直大臣。 还有一位大臣乙,他平时默默无闻,只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推动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和措施。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困难,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虽然他没有像大臣甲那样做出很多表面上的文章,但他的实际行动却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逐渐察觉到大臣甲的虚伪行径。他开始反思,意识到那些表面上的华丽文章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才能和品德。于是,国王决定亲自微服私访,去了解大臣们在民间的真实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国王发现了大臣乙的诸多优点和实际贡献。他看到大臣乙为了百姓的福祉而努力奋斗,心中暗暗点头。最终,国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臣乙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将王位传给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文章,而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和内在品质。那些只会做表面功夫的人,或许能够一时得逞,但终究会被识破。而真正有才华、有品德、有担当的人,即使没有华丽的外表和言语,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获得认可和成功。就如同《论语》中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应当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的虚假所迷惑,以寻求真正有价值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些人善于做表面文章来博取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但当面临实际问题时却无能为力。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误导,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实际表现,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敷衍了事
成语拼音
fū yǎn liǎo shì
成语解释
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成语典故
我们办事要认真负责,不应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
成语造句
对待工作我们应该认真负责,绝不能像某些人那样敷衍了事,否则很难取得出色的成果。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官员名叫李华。李华被任命为地方的主簿,负责处理各种事务。 起初,李华满怀热忱,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被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一些繁琐的事务让他感到疲惫和厌烦,他开始变得懈怠起来。 一次,镇上来了一群灾民,他们急需官府的救济和帮助。李华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并没有认真去调查和了解灾民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按照常规流程发放了一些粮食和衣物,便敷衍了事。他没有考虑到有些灾民可能还有特殊的困难和需求,也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又有一回,上面下达了一项重要的政令,需要李华认真去执行和落实。可是他却没有仔细研读政令的内容,就随意地安排下属去做,自己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结果,这项政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和偏差,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当地的一位老学者看到李华的这种行为,不禁摇头叹息道:“为官者当尽心尽责,岂能如此敷衍了事,这样下去,如何能造福百姓呢?”这句话传到了李华的耳朵里,但他却并未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华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堆积。百姓们对他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纷纷向上级官员反映。上级官员得知后,对李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惩处。李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敷衍了事。敷衍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果,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官员,他们用心为百姓服务,最终名垂青史。而那些敷衍塞责的人,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批判。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摒弃敷衍了事的态度,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敷衍塞责
成语拼音
fū yǎn sè zé
成语解释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典故出处
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他从不认真思考解决办法,总是敷衍塞责,导致事情越变越糟。
成语故事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李丙。李丙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凭借着家族的背景和一些关系,顺利地进入了仕途。 起初,李丙也有着一腔抱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复杂环境之中。面对各种事务,他开始变得懒惰和敷衍。 一次,朝廷下达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求李丙所在的部门对地方的水利工程进行考察和规划。这本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但李丙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随意地安排了一些下属去处理,自己则整日沉迷于享乐之中。 下属们深知李丙的敷衍态度,但又不敢违抗命令,只能勉强去执行任务。他们在考察过程中也是敷衍塞责,只是简单地走走过场,根本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实际情况和百姓的需求。结果,他们提交上来的规划漏洞百出,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当这份规划上报到朝廷后,引起了上级官员的极大不满。朝廷派遣了专门的调查组前来核实情况,李丙这才慌了神。他试图掩盖自己的过错,但调查组很快就查明了真相。 最终,李丙因为敷衍塞责而受到了严厉的惩处,他的仕途也因此戛然而止。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敷衍塞责的危害。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而敷衍塞责,只会害人害己,让自己陷入困境。李丙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时刻提醒着后人要兢兢业业,不可敷衍了事,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在告诫着人们要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浮而不实
成语拼音
fú ér bù shí
成语解释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他办事总是浮而不实的。
成语造句
在工作中,那种只追求表面功夫,不注重实际效果的做法,往往是浮而不实的,最终很难取得真正的成绩。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子虚的人。子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一心渴望出人头地,渴望能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子虚头脑灵活,能言善辩,然而他却常常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他喜欢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计划,总是给人一种他无所不能的假象。 有一次,子虚所在的国家准备与邻国进行一场重要的贸易谈判。国王召集了国内的众多贤能之士,希望他们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子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积极地参与其中,他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看似完美无缺的策略,把前景描绘得无比美好。他的言辞华丽,让许多人都为之动容,甚至国王都对他的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真正开始实施这些计划时,子虚却暴露出了他浮而不实的本质。他所提出的那些看似精彩的点子,在实际操作中却漏洞百出,根本无法实现。许多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人都大失所望,国家也因为他的空谈而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但子虚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依然热衷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继续用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久而久之,人们渐渐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不再相信他的那些夸夸其谈。 历史上,像子虚这样浮而不实的人并不少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赵括,也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典型例子。他熟读兵书,却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战争中,最终导致了赵国的惨败。这些例子都警示着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假的荣耀,而应该脚踏实地,注重实际效果和成果。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浮而不实的人和事所迷惑。要学会分辨真正的才能和虚假的表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成就。我们不能像子虚一样,只知道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能力,最终只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
附庸风雅
成语拼音
fù yōng fēng yǎ
成语解释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成语典故
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
成语造句
他平时对文学艺术毫无兴趣,最近却突然开始收集名人字画,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三的人。李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一直渴望能够进入上流社会,过上那种被人尊重和羡慕的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三开始刻意地模仿那些贵族的行为举止。他看到贵族们喜欢吟诗作画、欣赏高雅的艺术,于是他也装作很懂的样子去参与这些活动。他会去参加一些文人的聚会,尽管他对诗词的理解十分肤浅,但他总是在旁边附庸风雅地发表一些所谓的“高见”。 有一次,城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墨客。李三得知后,也迫不及待地去参加了。在诗会上,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吟诵着优美的诗句。李三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也硬着头皮发表了几句点评。然而,他的点评漏洞百出,引得众人暗暗发笑。 但李三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大家的异样,依旧我行我素。他开始收集各种珍贵的书画,尽管他根本不懂得欣赏它们的价值和艺术魅力。他还学着贵族的样子在家里举办小型的聚会,邀请一些同样渴望附庸风雅的人来参加。在这些聚会上,李三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一员。 然而,真正的贵族和文人墨客们都看穿了李三的本质。他们知道李三只是在装模作样,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他们并没有当面揭穿李三,只是在背后暗暗摇头。 时间一长,李三的这种行为在城里传为了笑柄。人们开始用“附庸风雅”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像李三一样,不懂装懂、刻意追求高雅却没有真正内涵的人。而李三最终也没有实现他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反而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真正的风雅应该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之上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表面的模仿和伪装。李三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知识和修养,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而附庸风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的人。
沽名钓誉
成语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成语解释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典故出处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成语典故
我只道你只不过是沽名钓誉,却不道长他的志气,灭我的威风。★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
成语造句
他为了获得所谓的荣誉,不择手段地做事,其实就是在沽名钓誉。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王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却一心渴望着出人头地,获得世人的敬仰和赞誉。 王玄自小就很机灵,也颇具口才,他深知要想成名,就必须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于是,他开始频繁地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不管这些观点是否真的有价值,只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就行。 有一次,城中发生了一场火灾,许多房屋被烧毁,百姓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王玄看到这个机会,立刻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表示要为受灾的百姓募捐重建家园。他在街头巷尾大声宣扬自己的善举,让很多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个有爱心的好人。然而,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拿出多少财物来帮助灾民,大部分的捐款都是其他人出于同情而贡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玄的名声越来越大,但他所做的事情却往往只是为了表面的风光,而没有真正实质性的意义。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声,不断地寻找新的机会来表现自己。 有一年,当地发生了旱灾,粮食歉收,百姓们生活困苦。王玄又一次跳了出来,宣称自己要组织人力去寻找水源,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他四处奔走,看似十分忙碌和努力。但当人们真正去了解情况时,却发现他所谓的寻找水源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存在诸多问题。他更多的是在享受人们对他的赞扬和吹捧,而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王玄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和质疑。其中有一位智者名叫李贤,他看穿了王玄的沽名钓誉之举。李贤当众指出王玄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不是真正为了百姓的利益。他引用历史上那些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贤能之士的例子,如海瑞等,说明真正的善举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名。 人们开始逐渐觉醒,对王玄的行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王玄的名声也因此一落千丈,他再也无法通过那些虚假的手段来获得赞誉了。最终,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懊悔之中,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沽名钓誉之人或许能在一时得逞,获得表面的风光,但终究无法长久。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做事情,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誉,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应该以真诚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虚名。
沽名钓誉-成语图片
故弄玄虚
成语拼音
gù nòng xuán xū
成语解释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典故出处
《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成语典故
似乎在故弄玄虚,不叫人懂,真使人纳闷。★邓拓《你看山水风景美不美》
成语造句
他在解释问题时,总是绕来绕去,让人感觉他是在故弄玄虚。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聪明机智,但却总喜欢用一些奇特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有一次,张华所在的村子里来了一个神秘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穿着古怪,行为举止也与众不同。他常常一个人在村子外的树林中徘徊,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仰望天空。村民们对这个陌生人充满了好奇,但又不敢轻易靠近。 张华看到这个情况后,心中涌起了一个念头。他开始在村子里四处宣扬,说这个陌生人其实是一个拥有神奇法术的高人,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相信张华的话,但是张华却不放弃,他每天都编造出一些关于陌生人的神奇故事,并且说得绘声绘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相信张华的话。他们纷纷来到树林中,试图寻找那个陌生人,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然而,当他们找到陌生人时,却发现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流浪艺人,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法术。 张华的行为引起了村民们的愤怒和不满。他们指责张华故弄玄虚,欺骗了大家。张华一开始还试图为自己辩解,但面对众人的指责,他也无话可说。 这件事情让张华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了,故弄玄虚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从那以后,张华开始脚踏实地,不再用虚假的手段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正如《韩非子·解老》中所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故弄玄虚终究不是正道,只有真诚和实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不要为了一时的虚荣而故弄玄虚,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作高深
成语拼音
gù zuò gāo shēn
成语解释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与人交流时,总是使用一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让人感觉他是在故作高深,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平日里喜欢读书,对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但却总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很有深度、很了不起的样子。 张华常常在与他人交谈时,故意使用一些生僻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语句,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一次,村里的人们聚在一起讨论庄稼的收成问题,大家都在积极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张华见状,也凑了过去,他一开口就说了一大通让人难以理解的话,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类的,把大家都弄得云里雾里。众人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张华却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展现出了高深的学问。 又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学者,大家都对他非常尊敬,纷纷向他请教问题。张华见此情景,心中不服气,觉得自己的才学绝不亚于这位外来的学者。于是,当学者在讲解一些道理时,张华又故技重施,打断学者的话,开始故作高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他所说的内容大多是东拼西凑、华而不实的,根本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一长,大家渐渐看穿了张华的真面目,明白了他不过是在故作高深罢了。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敬佩有加,反而对他这种行为感到反感和不屑。而张华却依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虚假高深的形象中,无法自拔。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类似张华这样的人。比如在某些朝代,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才华,常常会在朝堂上故作高深地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以此来博取皇帝的关注和赞赏。然而,真正有智慧和才能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观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就如同古代的一些贤能之士,他们以真诚和务实的态度对待知识和学问,不追求表面的浮华和虚荣。他们懂得用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让人们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而故作高深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被人识破和嘲笑的下场。 我们应该从张华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在追求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保持真诚和谦逊的态度。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故作高深,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真正的才学和智慧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假仁假义
成语拼音
jiǎ rén jiǎ yì
成语解释
伪装仁慈善良。
典故出处
《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成语典故
他第一便想抢曾乡绅的家,那暴发的绅士,假仁假义的,好不可恶!★郑振铎《黄公俊的最后》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对大家关怀备至,实则是假仁假义,背地里尽做些损人利己的勾当。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做假仁假义。 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的大臣名叫公孙无知。公孙无知平日里总是摆出一副仁慈和正义的模样,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私欲和阴谋。 公孙无知凭借着自己虚假的表象,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信任。他常常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宣扬一些看似高尚的理念,但背地里却在谋划着如何夺取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他对上级阿谀奉承,对下属则施以小恩小惠,让他们误以为他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人。 有一次,国家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百姓们生活困苦。公孙无知看到了这个机会,他立即站出来,声称要为百姓们谋福祉,积极组织救灾工作。他在百姓面前表现得极为关心和体贴,发放一些粮食和物资,赢得了百姓们的感激和赞扬。然而,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真心帮助百姓,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在民众中的声望,为他日后的野心铺路。 与此同时,公孙无知暗中勾结其他势力,企图推翻当时的国君,自己取而代之。他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一些有识之士察觉到了他的真面目,但他却利用自己假仁假义的手段,成功地蒙蔽了更多人的眼睛。 最终,公孙无知发动了政变,成功地夺取了政权。然而,他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假仁假义终究无法掩盖他的丑恶本质。百姓们逐渐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不久之后,公孙无知就被其他势力推翻,他的下场可谓是咎由自取。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假仁假义之人的虚伪和狡诈。他们表面上装作善良和正义,实则心怀叵测,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这种行为不仅会欺骗他人,也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那些假仁假义的人所迷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以免受到伤害。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坚守真正的善良和正义,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矫揉造作
成语拼音
jiǎo róu zào zuò
成语解释
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典故出处
《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
成语典故
他们原是好好妇人,却要装作男人,可谓矫揉造作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成语造句
她在舞台上的表演本应自然流畅,可不知为何却显得矫揉造作,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慧娘生得花容月貌,但她的心思却并不单纯。 慧娘一心想要过上富贵的生活,于是她总是刻意地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她说话时总是拿捏着一种奇怪的腔调,走路也故作优雅,一举一动都显得格外矫揉造作。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家公子。慧娘得知后,觉得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她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富家公子面前,用尽各种手段来吸引他的注意。她故意在走路时不小心摔倒,等着富家公子来扶她;她还会在富家公子面前吟诗作画,可那水平实在是平庸,却硬要装作很有才华的样子。 富家公子一开始被慧娘的美貌所吸引,但很快就发现了她的矫揉造作。他开始对慧娘感到厌烦,觉得她太过虚伪。然而,慧娘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 在一次宴会上,慧娘又故技重施,想要引起富家公子的注意。她穿着华丽却不合时宜的衣服,在宴会上扭捏作态。众人看到她的样子,都在暗地里偷笑。富家公子实在忍无可忍,当众指出了慧娘的矫揉造作,让她颜面扫地。 慧娘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她开始反思自己,想要改变自己。但她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已经很难改掉了。 正如《论语》中所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慧娘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想要真正改变却并非易事。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最终,慧娘离开了小镇,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她明白了,真正的美丽和魅力不是通过矫揉造作来展现的,而是源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只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矫揉造作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成功。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和自然,用自己的真诚去对待他人和生活。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否则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夸夸其谈
成语拼音
kuā kuā qí tán
成语解释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典故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唂唂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同坐下。”
成语典故
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成语造句
他看似胸有成竹,实则在众人面前总是夸夸其谈,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张华。张华生得相貌堂堂,且能说会道,常常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展示自己的口才和见识。 张华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对各种事情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不管遇到什么话题,都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仿佛无所不知。一开始,人们被他的口才所吸引,觉得他很有才华,对他的话也颇为信服。 有一次,村子里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张华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表现的机会,他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提出了许多看似完美的方案和想法。他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一时间觉得他的办法肯定可行。然而,当真正开始实施这些方案时,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和不切实际的地方。最终,这些方案都以失败告终。 还有一次,邻村遭遇了灾难,大家商量如何去帮助邻村。张华又一次夸夸其谈,说自己有多么伟大的计划,可以完美地解决邻村的困境。但当需要他真正去付诸行动时,他却找各种借口推脱,完全没有了之前夸下海口时的气势。 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发现张华只是嘴上功夫厉害,实际行动能力却很欠缺。大家开始对他的夸夸其谈感到厌烦,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他的话。 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赵括,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夸夸其谈。然而,当他真正上了战场,却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和真正的能力,导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张华的故事告诉我们,光会夸夸其谈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实际的行动和能力,只有将言语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我们不能像张华一样,只满足于在口头上表现自己,而应该脚踏实地去做事,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就会像张华一样,最终成为众人眼中只会空谈而无实际作为的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努力成为一个既有见识又有行动力的人。
弄虚作假
成语拼音
nòng xū zuò jiǎ
成语解释
耍花招欺骗人。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该弄虚作假。
成语造句
在这次考核中,他为了获取高分,采取了各种手段,全然不顾规则和道德,弄虚作假的行为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赵括的年轻人。赵括出身于军事世家,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军事战略来滔滔不绝,就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周围的人都对赵括的军事才能赞不绝口,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为一代名将。 然而,赵奢却深知儿子的问题所在。他曾忧虑地对妻子说:“打仗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如此轻松。如果赵国让赵括为将,必定大败。”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廉颇奉命率军抵御。廉颇深知秦军强大,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虽然暂时没有取得大胜,但也让秦军无法轻易突破防线。 可赵王急于求胜,对廉颇的坚守策略极为不满。此时,有人向赵王举荐了赵括,夸赞他的军事才能如何出众。赵王不顾众人的反对,决意让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一上任,就全盘推翻了廉颇的战略部署,他依照兵书上的理论,大规模地调整军队部署,妄图主动出击,一举击败秦军。 秦军将领白起得知赵括取代廉颇后,心中大喜。他深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于是,白起故意佯装败退,引诱赵括追击。 赵括不知是计,率领大军贸然追击。结果,秦军从两翼包抄,截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赵括这才发现自己中计,但为时已晚。四十多万赵军被困,弹尽粮绝,最终全军覆没。 赵括的行为正是弄虚作假的典型。他看似精通兵法,实则只是在表面上对兵法了如指掌,却没有真正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没有通过实际的战斗经验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他的这种弄虚作假不仅害了自己,更让赵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从此一蹶不振。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功夫,弄虚作假,而应该脚踏实地,积累真实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关键时刻应对自如,避免重蹈赵括的覆辙。
欺上瞒下
成语拼音
qī shàng mán xià
成语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典故出处
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某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在工作中做出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勾当,比如欺上瞒下,严重损害了民众的利益。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政治的风云变幻常常让人难以捉摸。 当时,有一位名叫赵通的官员,他身处朝廷的重要职位。赵通原本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勤奋苦读和一些机遇,终于踏入了官场。起初,他怀揣着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的理想,兢兢业业地工作,颇受上司和同僚的赞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诱惑逐渐侵蚀了他的内心。他开始渴望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权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逐渐走上了一条欺上瞒下的不归路。 每当朝廷有重要的政策需要执行,赵通总是表面上积极响应,做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但实际上,他在执行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政策的本意,从中谋取私利。他对上级谎报执行的情况,夸大成果,隐瞒其中的问题和弊端。而对于下级和百姓,他则采取高压手段,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不许他们向上反映真实的情况。 有一次,朝廷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以缓解民生之困。赵通接到命令后,表面上大力宣扬朝廷的恩德,却在实际操作中,只对那些与自己有关系或者贿赂过他的人家减轻赋税,而对大多数普通百姓,他依旧横征暴敛。当朝廷派人下来检查时,他又精心安排,让那些受到“特殊照顾”的人家出面作证,使得朝廷的官员误以为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与此同时,赵通还大肆贪污公款,中饱私囊。他利用自己的职权,虚报工程费用,将多余的钱财纳入自己的腰包。而当上级追查财务账目时,他又买通了负责账目的小吏,篡改账目,制造出一切正常的假象。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怨声载道,一些正直的官员也开始察觉到赵通的不法行为。终于,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官员,不畏赵通的权势,暗中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将赵通欺上瞒下的罪行一一揭露给了朝廷。 朝廷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将赵通革职查办,没收其全部家产,并判处重刑。赵通的下场,成为了后世官员的警示,让人们深知欺上瞒下者最终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诚信和正直都是为官从政的根本,那些试图通过欺骗和隐瞒来获取私利的人,最终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色厉内荏
成语拼音
sè lì nèi rěn
成语解释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典故出处
《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成语典故
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叶圣陶《英文教授》)
成语造句
他平时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嚣张跋扈,可一旦遇到真正的难题,就立刻显露出了色厉内荏的本质。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小国,其国君名叫卫庄公。卫庄公为人刚愎自用,外表看起来威风凛凛,对臣下和百姓总是摆出一副严厉苛刻的模样。 在处理国家政事时,卫庄公常常大声斥责大臣们,稍有不顺从他心意的,便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他在朝堂之上,总是高声呼喝,似乎有着无尽的权威和力量,让人不敢轻易违抗。 然而,在面对强大的邻国威胁时,卫庄公的真实面目便逐渐显露出来。当敌国大军压境,气势汹汹地要求割地求和时,卫庄公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虽然在表面上依旧强装镇定,试图以强硬的态度应对,但实际上却六神无主,根本拿不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与大臣们商讨对策的过程中,卫庄公的言语开始变得犹豫不决,失去了往日的果断和坚决。他一方面担心拒绝敌国的要求会引发战争,导致国家遭受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轻易地割让土地,损害国家的利益。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恐惧,使得他在决策时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最终,由于卫庄公的色厉内荏,既没有能够坚定地抵抗敌国的侵略,也没有能够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的国家在敌国的逼迫下,不得不割让了大片土地,人民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是外表强硬,而内心虚弱,缺乏真正的勇气和智慧,那么在关键时刻往往无法应对困难和挑战。真正的强者,应当具备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内心和卓越的智慧,而不是仅仅依靠表面的威严来掩盖内心的恐惧和无力。正如卫庄公,他的色厉内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
徒有虚名
成语拼音
tú yǒu xū míng
成语解释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典故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业界被传得神乎其神,可接触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不过是徒有虚名。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孟良的人。 孟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他自小就胸怀大志,渴望出人头地,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他头脑聪慧,能言善辩,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一些小聪明,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随着名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孟良充满期待,认为他必定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智慧,能够为大家带来福祉和改变。一些权贵也听闻了他的名声,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将他招揽到自己的麾下。 然而,当孟良真正获得机会去施展才华时,问题却逐渐暴露了出来。面对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他常常束手无策,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所擅长的只是夸夸其谈,嘴上功夫了得,真正需要付诸行动和实践时,却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有一次,当地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权贵们指望孟良能够想出应对之策,帮助百姓度过难关。可孟良却只是空口说白话,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未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又有一回,国家边境受到外敌侵扰,军队急需一位有智谋的将领出谋划策。孟良被委以重任,众人都期待着他能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策略。然而,战场上的他惊慌失措,根本无法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导致军队节节败退。 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孟良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他虽然名声在外,看似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但在关键时刻,却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为国家和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曾经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们都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 这个故事警示着我们,虚名往往不可靠,真正的才能和实力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名声所迷惑,而应该注重一个人的实际行动和成果。只有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解决问题的人,才值得我们尊敬和信赖。
惺惺作态
成语拼音
xīng xīng zuò tài
成语解释
惺惺虚伪的样子。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形容虚伪不老实。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他偏偏爱惺惺作态。
成语造句
他在众人面前的那番表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惺惺作态,毫无真诚可言。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一位名叫李崇的官员。他出身名门,凭借家族的势力和自己的一些手段,在官场中平步青云。 李崇为官初期,倒也做出了一些看似为民着想的举措,获得了不少百姓的称赞。然而,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他的真实面目逐渐暴露。 在一次地方发生洪灾之时,朝廷拨下了大批的救灾钱粮。李崇负责监管这批物资的发放。百姓们翘首以盼,以为终于能得到救助,度过难关。 可李崇却在此时动了歪心思,他先是故意拖延救灾物资的发放,让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苦苦等待。然后在发放物资的过程中,惺惺作态。他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忧心忡忡、为民操劳的模样,甚至还挤出几滴眼泪,声称自己为了百姓的苦难夜不能寐。 但实际上,他暗地里却将大部分的救灾钱粮中饱私囊,只拿出极少的一部分来敷衍了事。百姓们虽然得到了一点救助,但远远不足以弥补他们所遭受的损失。 当地有一位名叫张正的书生,他为人正直,对李崇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怒在心中。他决定收集证据,向朝廷告发李崇的罪行。 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张正终于将李崇贪污救灾钱粮的证据呈递给了朝廷。朝廷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即派遣官员前来调查。 在证据确凿面前,李崇再也无法惺惺作态,他的罪行被一一揭露。最终,李崇被革职查办,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百姓们也终于从李崇的压迫中解脱出来。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那些惺惺作态的人,或许能一时蒙蔽众人的眼睛,但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他们的恶行也必将受到惩处。
虚情假意
成语拼音
xū qíng jiǎ yì
成语解释
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典故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儿好习弓马,采猎为生。’”
成语典故
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对朋友关怀备至,实际上只是虚情假意,一遇到利益冲突,就立马露出真面目。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辉。阿强家境贫寒,但为人勤劳善良,真诚待人;阿辉则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强和阿辉在集市上相遇。阿辉看到阿强在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心生一计。他故意走上前去,对阿强的手艺赞不绝口,并表示愿意与阿强成为朋友,一起合作做生意。阿强听到这番话,心中十分高兴,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辉总是在阿强面前表现得十分热情友好,不断地说着一些好听的话,让阿强对他深信不疑。然而,实际上,阿辉只是想利用阿强的手艺为自己谋取利益。他在背后悄悄地与其他商人勾结,压低阿强手工艺品的价格,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当阿强发现自己的辛勤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生活越发艰难时,他开始对阿辉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暗中调查,最终发现了阿辉的真面目。原来,阿辉对他的所有友好和关心都是虚情假意,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伪装出来的。 阿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他想起了古人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表面上说得好听,装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往往内心并不善良。他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阿辉的真面目,被他的虚情假意所迷惑。 经过这次教训,阿强明白了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真诚。而阿辉的所作所为也最终被人们所知晓,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他的生意也因此一落千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情假意或许能暂时蒙骗他人,但终究会被揭穿,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阳奉阴违
成语拼音
yáng fèng yīn wéi
成语解释
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成语典故
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表面上听从领导的安排,实际行动却完全相反,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终究会被识破。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中,有一位名叫赵谦的官员。赵谦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 起初,赵谦为官清廉,尽职尽责,深受百姓的爱戴和上司的赏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时,朝廷中有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名叫刘瑾。刘瑾为人奸诈,善于权谋,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赵谦为了能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开始刻意讨好刘瑾。他表面上对刘瑾言听计从,表现出极度的尊敬和顺从,让刘瑾对他颇为信任。 可在背地里,赵谦却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深知刘瑾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迟早会遭到清算。于是,他一方面迎合刘瑾,获取好处和权力;另一方面,又悄悄地与一些正直的官员保持联系,为自己留后路。 有一次,刘瑾下令要推行一项劳民伤财的政策。赵谦在表面上积极响应,大肆宣扬这项政策的好处,还亲自督促下属去执行。但私下里,他却向那些正直的官员透露自己的无奈,暗示他们要小心应对,尽量减少这项政策带来的危害。 还有一次,刘瑾陷害一位忠臣,欲将其置于死地。赵谦在刘瑾面前表示坚决支持刘瑾的决定,甚至还出了一些阴险的主意。然而,当那位忠臣面临危机时,赵谦又偷偷地给忠臣传递消息,让其有所防备。 终于,刘瑾的罪行被揭发,朝廷开始对其党羽进行清算。赵谦的阳奉阴违之举也被揭露出来。那些曾经被他欺骗的人都对他感到愤怒和失望。 赵谦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仕途就此终结,还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做人应当表里如一,切不可阳奉阴违,否则终将自食恶果。正如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唯有真诚正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当、长远。
装疯卖傻
成语拼音
zhuāng fēng mài shǎ
成语解释
故意装成疯疯癫癫,傻里傻气。
典故出处
王愿坚《三张纸条》那是国民党白鬼子的天下嘛,我就给他个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为了逃避责任,总是想出各种招数,这次竟然装疯卖傻,让人哭笑不得。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以独特的方式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求得生存,这个人便是朱棣的谋士姚广孝。 明朝初期,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深感诸位藩王势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政权,于是决定削藩。这一举措,使得诸位藩王人人自危。 当时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然而,面对朝廷的削藩压力,朱棣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起兵反抗,便是谋逆大罪;若坐以待毙,藩王之位乃至身家性命都将难保。 就在朱棣犹豫不决之时,姚广孝出现了。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他极力劝说朱棣起兵,但朱棣顾虑重重,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 为了消除朱棣的顾虑,姚广孝决定采取一种非常手段。他在燕王府中装疯卖傻,时而在大街上奔跑呼喊,时而披头散发,胡言乱语。一时间,燕王府上下都被他的怪异举动搞得人心惶惶。 然而,这看似疯癫的行为,实则是姚广孝的精心谋划。他深知,朱棣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视之下,只有通过装疯卖傻,才能麻痹朝廷的眼线,为朱棣暗中筹备起兵事宜争取时间。 在姚广孝装疯卖傻的掩护下,朱棣暗中招募兵马,打造兵器。终于,在准备充分之后,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这场战争中,姚广孝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最终,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的永乐皇帝。 姚广孝的装疯卖傻,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一种大智慧。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帮助朱棣在艰难的局势中寻得了一线生机,并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这也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境时,有时候需要运用非常之手段,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应对,方能化险为夷,达成目标。
装聋作哑
成语拼音
zhuāng lóng zuò yǎ
成语解释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典故出处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成语典故
自己的事为甚么要让旁人摆布,自己还装聋作哑!★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成语造句
面对他人的求助,他居然不闻不问,就像装聋作哑一般,这种冷漠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邻里,分别是张老汉和李老汉。他们本是多年的好友,却因为一场意外的纠纷,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一块相邻的土地归属问题。张老汉认为那块地一直是自家祖辈传下来的,而李老汉却坚持说有一部分是属于他家的。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争论在小镇上传得沸沸扬扬。众人纷纷前来劝解,可两人都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 就在这时,小镇上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听闻了此事,决定出面调解。老者先去了张老汉家,张老汉一见老者,立刻大倒苦水,诉说自己的委屈和理由。老者只是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张老汉以为老者认同他的观点,心中暗自高兴。 接着,老者又来到李老汉家中。李老汉同样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看法,老者依旧沉默不语,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当老者把两人召集到一起时,张老汉和李老汉都期待着老者能站在自己这边。然而,老者却缓缓说道:“你们争论不休,我在你们各自面前,你们都只顾着自己说,却没有真正倾听对方的话。我不发表意见,你们就以为我是支持你们,可这不过是你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老者继续说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对他人的意见装聋作哑。就像你们,只觉得自己有理,却不肯静下心来听听对方的道理,这样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两人听了老者的话,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确实过于固执,只想着让别人听从自己,而对对方的话充耳不闻。 最终,张老汉和李老汉相互道歉,重新划分了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友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味地装聋作哑,忽视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只有相互倾听、理解,才能化解矛盾,和谐共处。
装腔作势
成语拼音
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成语解释
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这种装腔作势,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读。
成语造句
他在众人面前总是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其实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是个家境殷实的商人,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不少财富。然而,他内心却极度空虚,总渴望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和敬仰。 李四则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每日辛勤劳作,虽生活平淡却内心充实,深受邻里的喜爱和尊重。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官员,张三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表现机会。当官员在镇中视察时,张三刻意穿着华丽的服饰,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身边的人指手画脚,大声呵斥,试图引起官员的注意。 官员见到张三如此做派,心中不禁产生了疑惑。他向旁人打听张三的情况,旁人告知他张三平日里并非如此,只是今日为了在官员面前表现才这般装腔作势。 官员微微一笑,并未对张三加以理会。 相反,当官员看到李四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却依然面带微笑,充满干劲,官员不禁走上前去与李四交谈。李四面对官员,不卑不亢,真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官员对李四的质朴和真实赞赏有加。 此事过后,张三的装腔作势成为了镇里人们的笑柄,而李四的真诚勤劳则更加受到大家的尊重。 正如古人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诚自然才是最可贵的品质,那些装腔作势之人,或许能在一时之间吸引他人的目光,但终究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就像历史上那些靠谄媚和伪装获取权势的人,往往在真相大白之后身败名裂。我们应当以真诚待人,以踏实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真心和尊重,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自欺欺人
成语拼音
zì qī qī rén
成语解释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典故出处
《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成语典故
有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鲁迅《两地书·二九》
成语造句
他明明知道自己的错误,却还一味地找借口掩盖,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三的书生。张三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但他自幼聪慧,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张三寒窗苦读多年,终于迎来了科举考试。他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必定能够高中。然而,考试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名落孙山。 面对这样的挫折,张三并没有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借口。他觉得是考官有眼无珠,不识他的才华;又认为是同考的考生作弊,才让自己没能上榜。他整日沉浸在这些自我安慰的想法中,对身边人的劝告充耳不闻。 亲朋好友都劝他要正视自己的问题,重新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之处,来年再战。但张三却坚信自己已经足够优秀,这次只是运气不好。他依旧每天无所事事,四处闲逛,还向别人吹嘘自己的学问有多么高深。 时间匆匆而过,又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张三再次踏入考场,然而这一次,他的成绩比上次还要糟糕。可他依然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反而怪考题出得太偏太难。 张三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自欺欺人,始终不愿意面对现实,努力提升自己。最终,他在岁月的蹉跎中耗尽了青春和精力,依然一事无成。 回顾历史,这样自欺欺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却自以为精通兵法。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他盲目自信,按照兵书上的理论排兵布阵,结果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括就是因为自欺欺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战争的复杂性,才酿成了如此惨剧。 所以,我们应当以张三和赵括为鉴,切不可自欺欺人。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努力改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走过场
成语拼音
zǒu guò chǎng
成语解释
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
典故出处
孙犁《文事琐谈·文过》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当时所谓清查什么,不过是走过场。”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这次检查不能敷衍了事,绝不能只是走过场,必须认真对待,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新上任的县令,名叫李正。李正初来乍到,便立志要做出一番功绩,造福当地百姓。 这一年,小镇遭受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县令心急如焚,决定向上级官府申请救灾粮饷,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上级官府得知此事后,派遣了一位官员前来视察灾情。这位官员名叫赵庸,平日里只知吃喝玩乐,对百姓疾苦毫不关心。 赵庸来到小镇后,李县令亲自陪同他视察。所到之处,皆是一片荒芜,百姓们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然而,赵庸却视而不见,只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李县令焦急地向赵庸诉说着百姓的困境,恳请他尽快向上禀报,拨发救灾粮饷。赵庸却满口答应,说一定会如实禀报,让李县令放心。 可谁知,赵庸回到官府后,根本没有把灾情的严重程度如实上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几句,便将此事抛之脑后。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镇的百姓依然在饥饿中苦苦挣扎,而救灾粮饷却迟迟没有消息。李县令多次派人去打听,却都杳无音信。 终于,有一天,李县令再也坐不住了,他亲自前往上级官府,想要问个究竟。当他见到赵庸时,赵庸却推脱说已经上报,只是上级还在商议。 李县令气愤不已,指责赵庸这种视察灾情只是走过场,根本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然而,赵庸却不以为然,还对李县令冷嘲热讽。 此事最终传到了更高级别的官员耳中,这位官员清正廉明,听闻此事后大怒,立即下令严查。最终,赵庸被革职查办,救灾粮饷也得以顺利发放到小镇,百姓们终于度过了难关。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做事切不可走过场,敷衍了事,而应真心实意,切实解决问题,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和百姓的信任。
走过场-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分类
包含演的1个成语
包含已的29个成语
包含朝的71个成语
包含呈的3个成语
以鸡犬开头的8个成语
形容城市在炮火猛烈的攻击下的36个成语
小学生作文优秀古文的45个成语
关于湘菜的32个成语
形容充满变化的45个成语
包含双的35个成语
更多成语分类